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大閱兵是習近平“強軍強國夢”的落實步驟

發表時間:

9月3日北京舉行天安門大閱兵,展示軍備,並宣布裁軍30萬,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繼續介紹有關北京大閱兵的分析評論。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廣告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北京大閱兵落幕,曲終人散,全球媒體難免再聚焦閱兵的戰略意圖和影響。習近平主席閱兵典禮宣示,‘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將自身曾經歷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它民族’,展示軍備是維護和平,亦即呼應丘吉爾二戰後的‘和平來自威懾’的名言。但除了中國官媒宣傳,恐怕少有境外媒體認定北京‘秀肌肉’不帶戰略擴張意圖,包括裁軍30萬人,不但不是節縮,反而是進取擴張。從歷史脈絡看,中國從‘經濟崛起’,擴張武力以保衛經濟資源持續取得和發展,實現‘軍事崛起’,是任何國家能力所及的常態,葡萄牙、西班牙、大英等殖民帝國、美國都如此。閱兵正是繼‘亞投行’創設、‘一帶一路’策略宣布後,宣示中國提升世界影響力的雄心,也是習近平‘強軍強國夢’的落實步驟。”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習近平主席3日宣布中國裁軍30萬,這個消息處在世界輿論的預期之外。它與大閱兵上展示的中國最新導彈同時受到密集關注,”“中國作為大國和一支逐漸具有了全球影響力的戰略力量,我們對世界和平的貢獻可不是通過做‘老好人’就能實現的。”“西方輿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解似乎是,中國只能是個膨脹起來的大發麵糰。如果有誰想咬這個大發麵糰一口,決不會咬着刺或者骨頭。非常遺憾,這完全不符合和平國家的基本概念。”“這次大閱兵把裁軍和展示現代裝備,以及通過重溫世界反法西斯的血盟經歷尋求國際團結一攬子推出,總體正面效果將隨着時間推移不斷釋放。世界正在形成對中國新的認識,西方輿論的即時表述雖然說了一些擔心的東西,但能看得出,它們對中國的了解在朝着那個‘真實的中國’慢慢接近。”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事態說明,即使中國渴求和平環境搞經濟建設,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息,美國的戰略意圖,日本在其中擔當先鋒的角色昭然若揭。在這般情勢下,中國若沒有可資保衛國土完整、國家主權不受侵損的軍力,就會任人魚肉。從這個角度審視今次大閱兵,現實意義就十分清楚了。《人民日報》海外網引述文章解讀今次閱兵,認為具有4方面的里程碑意義:第一是展示中國軍力;第二是震懾日本,向世界宣示中國維持戰後世界秩序的堅定決心;第三是凝聚國人信心,增加自豪感;第四是向‘腐敗分子’展示軍權牢牢掌握在中共手中。這4點內外兼備,不過從具體操作看來,仍然是對外顯示作用更加重要。中國軍力只要做到‘毋懼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可以起到最大阻嚇和震懾作用,不僅藉此保護國家安全,對維持國際和平、避免爆發戰爭,也會是使別有用心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的力量。”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西方大國元首婉拒出席北京閱兵,多出於自身戰略與利益考慮。美國主流媒體批評,中國藉閱兵拚奪戰後秩序的主導權;英國媒體警示,中國閱兵是項莊舞劍、意在與美國競爭全球和東亞影響力;華府則憂心,中韓合作打亂了美國亞太戰略的布局。中俄韓元首同時現身北京,顛覆了‘美日韓’抗衡‘中俄朝(北韓)’的傳統冷戰思維,習近平、普丁、樸槿惠似乎正在塑造東北亞的新戰略格局。3人罕見的同台畫面,引發了此次閱兵的最大效應。東亞情勢詭譎多變的當下,中俄韓已難忽視彼此的經濟、安全與戰略共同利益。”“習近平顯然意識到,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非北京三言兩語能夠淡化,美日聯盟對抗崛起中國的基本態勢,短期內亦難改變。樸槿惠轉守為攻的外交策略,或有助於舒緩中美戰略對峙,甚至引領中美走向合作之途。”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