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難民

中國 能否接待一些難民?

這場席捲歐洲的難民大潮還在持續,德國對難民的慷慨關懷感動世界的同時,歐盟成員國內部的分歧也開始顯現。至少,在歐盟,在人道和現實 之間,目前作出的是最人道的選擇。遠離難民潮的美中兩大國,是否應該對接納難民承擔責任?奧巴馬在壓力下宣布,美國準備接待一萬名難民。現在,不少目光投 射到至今一聲不吭的中國頭上。

中國向世界呈現繁榮的窗口---上海
中國向世界呈現繁榮的窗口---上海 路透社
廣告

這兩天都在說歐洲各國對待難民的態度,德國最慷慨,匈牙利在嚴防但防不勝防,歐盟整體上做好接待難民的準備,但面臨的挑戰不菲。全球第 二大經濟體中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中國仍然在維持着一貫的沉默寡言,這或可看作是當局在做很慎重的思考。然而,一些官媒的言論卻讓人對當局的沉默產 生懷疑。這些官媒對難民潮大聲吵嚷,卻好像這件全世界的大事跟中國並無關係。他們吵吵的目的是在尋找罪人,把矛頭對準美國,責怪美國引發了這場難民潮。環 球時報等媒體在這方面的表現最典型。

輿論關心中國的態度一是因為今日中國的存在誰也無法忽略,二是與正值難民危機高潮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美有關。中國已明確提出要建立中美大 國關係。大國,要承擔大國的道義責任,那麼,正趕上40年未遇的全球難民潮,中國會有所表示嗎?從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發表的題為“40年一遇的難民危 機引發中美輿論激戰”這篇文章列舉的雙方媒體的內容看,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正在交鋒,中國官媒為政府開脫並尋找替罪羊的路數十分明顯。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9月9日發表題為“美國坑慘了為中東戰亂接盤的歐洲”,該文指美國是難民潮的最大推手。『智谷趨勢』把『環球時報』的邏 輯簡括為:“美國要搞掉巴沙爾政權,導致敘利亞內戰,催生伊斯蘭國,孕育了可怕的難民潮”。因此,400萬流離失所的敘利亞難民要控訴的應該是奧巴馬。 『人民日報』海外版則在“美歐當反思難民潮根源”一文中附和環報,稱難民潮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美歐藉機進行‘政權更替’”。

不過,在美國輿論看來,說奧巴馬引起難民潮猶如天方夜譚,敘利亞內戰最初是阿薩德血腥鎮壓國內自發上街的和平示威者才引爆了內戰。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如果說法國一度曾有干預的呼聲,奧巴馬卻一直反對美國在其中扮演積極角色。

責怪別國並不能減輕本國的責任,現在還是回到核心的問題上來:中國應不應該接受難民?中國要與美國建立大國關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外彙儲備全球第一,從道義上和經濟上似都應該作出一點表示。

中國網上有一句很風行的調侃,“中國人少往外跑一點,就謝天謝地了”。意思大概是說中國還是一個向外拚命移民的國家呢,你還指望他接受難民,怪哉。這應指的是中國近年來有錢階層、裸官親屬、以及各種關心子女教育的人群的向海外移民的運動。

『紐約時報』對中國官媒的報道作出回應。自2012年以來,中國為幫助解決敘利亞問題提供了1400萬美元,占捐贈額140億美元的0.1%,排在 第32位。而日本捐贈了4.45億美元。從人道層面講,中國似乎認為人道危機既然不是自己造成,因而不願參與解決危機的行動。不過,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的中國應該知道,作為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簽署國,中國有責無旁貸幫助難民的責任。在遠離歐洲的澳大利亞近日表示將接受1.2萬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難民之 後,中國是不是也應該稍作表示?

但是,『環球時報』9月11日對此回應說,“這個世界上從未有經濟規模大就應為救助國際難民多出資的邏輯”。環球時報此時把中國描繪成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內部貧困遠未解決。其實,作為一個巨人之國,接待幾萬名難民會影響中國本身的發展嗎?

也許,環球時報和人民日報所做的辯解都是多餘,要不要接待難民,除了接待方的意願,還要看難民本身願不願意選擇前來。人們注意到,敘利亞等國難民並 沒有就近選擇與其宗教相同,經濟富裕的海灣國家,這其中自有這些國家不太積極接納的因素,但難民不太願意去同樣也是一個重大因素。為什麼難民要選擇歐洲? 許多分析指出,難民們在很大程度上要選擇的是能夠保障起碼的自由和基本的人權的地方。

大量敘利亞難民外逃的悲劇卻為官媒替官方的維穩辯護找到了理由,『人民日報』把難民潮的根源歸咎於五年前爆發的阿拉伯之春。該報說,“一旦國家陷入 動蕩,個人再能幹,也只能淪為難民”。該報受到的啟發是:中國人“應充分理解‘穩定壓倒一切’的深刻含義,深刻認識,‘只有國家強大,個人才能幸福’的道 理”

對此,『智谷趨勢』引用美國『外交政策』的回應文章說,“穩定壓倒一切’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照此,可巴尼的居民就不需要反抗“伊斯蘭國”的入侵,敘利亞民眾也必須對阿薩德的殘暴無動於衷。

不少分析指出,與經濟移民不同的是,難民大逃亡有許多被迫的因素?如果一個國家尊重他們的權利,愛護自己的人民,不幹涉他們應享有的自由,他們為什麼要拖兒帶女,全家老少,冒着生命危險投奔怒海呢?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