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李嘉誠的絕交信還是自辯書

發表時間:

9月29日,香港巨商李嘉誠今天通過集團旗下公關發出三頁紙的聲明,並以問答形式,逐一回應近期有關對他撤資中國大陸的批評。

黃埔江畔的外灘仍帶着三十年代的建築風格
黃埔江畔的外灘仍帶着三十年代的建築風格
廣告

李嘉誠首先說,“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國內、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此番解釋中,李嘉誠不再談及曾經的“永遠不會離開香港”的承諾。

他解釋說,“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過70%(包括國企)的架構,也選擇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我們做法相同,集團進行重組及於開曼群島成立公司,而集團在港註冊及上市地位不變;李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

對放棄中國大陸的地產投資,李嘉誠以官方政策為自己背書。

他說,“國家及領導人強調騰籠換鳥,深化改革,優化產業,以創新科技驅動經濟增長,我們一直重視全球的優質投資機會和支持人才帶來的發展機會,長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發展正大舉前進。

習近平主席最近提倡“一帶一路”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所以集團投資海外業務,與國家政策並無抵觸,而且集團的股東也清楚,海外投資的盈利均屬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終通過派息,能令股東受惠。

對媒體的提問,“內地官媒多次作出抨擊,李先生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

李嘉誠則表示,“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蘇;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習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將繼續維持深化改革的堅定承諾,擴大開放;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引發爭議後,《人民日報》有評論“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對李嘉誠頗不客氣。

人民日報文章說,“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如果僅僅把中國視為利益性市場,而不是戰略性市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離開。但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李嘉誠此次回應卻頗為曖昧,雖然他說對中國有信心,但並未如外界所預期的,會自認愛國。

首先李嘉誠說,“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目睹國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不已。”他又自稱,“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事業,過去、現在、未來,宗旨不渝。”

對這封公開信,香港傳媒人蕭若元的解讀最為尖銳,他認為,這是李嘉誠給大陸當權者的絶交書。

蕭若元認為,這篇文章就有如樂毅離開燕國時寫下的千古名句一樣,所謂“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其實是一封絶交書。文章至此,可謂恩斷義絶。

文中引用蘇軾的《定風波》一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本是四川人,被貶到了嶺南,他卻說令心安樂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

也就是說,有人問李嘉誠他愛不愛國,一般的答案當然是愛國,自認對家鄉的有永割不斷的情懷,但李嘉誠沒有這樣說,他只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即是哪裡不會迫害人,哪裡有自由人權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而現在內地所寫的全是文革式批鬥的文章,那就不是他的家鄉。

蕭若元注意到,李嘉城引用白居易的幾句:“揮手辭親故,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意思是人沒有家鄉,心安的地方就是歸處,但還要看之前一句,才能知道真正的意思。前一句是“揚鞭簇車馬”,也就是說,是你揚鞭驅趕車馬向前行,我才揮手向你告別。再加上蘇軾那首兩句,其實亦是轉引白居易《種桃杏》的「無論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以上所有的句子,都是離別的意思。

蕭認為,如胡適曾說,有民主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而李嘉誠則說,有自由、有法制、不會迫害人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意思非常清楚,只是寫得非常客氣而已。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