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經濟理由

發表時間:

昨天(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很大程度確立了習近平的地位,尤其是經濟政策方面的主導地位。一個標誌是,習近平史無前例地,以總書記身份替代總理李克強,向中共中央全會作了“十三五”規畫的說明。在此次會後的公告中,引起最大反響的,是強制一胎化政策的終結,這顯然是習近平的推動的結果。

廣告

全會公告稱,中共將“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強制一胎化政策是中國最近三十年來最重要的人權災難。但此次改革,卻並非出於人權考慮,網上流傳最廣的俏皮話是“二代政策再次證明中國現狀:黨指揮槍!”

知情者回憶,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始作俑者是根本不懂人口學的某高層智囊。他當年聳人聽聞地說,不搞計畫生育,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震驚高層,直接推動強制一胎化雷厲風行的至上而下的推行。

在前工業時代,人口往往被視為負累,馬爾薩斯理論大行其道,這正是中國過去的強制一胎化的理論基礎。

三十年的強制一胎化政策造成了許多人道災難。例如,1991年在山東冠縣和莘縣兩地,從5月1日到8月10日這一百天里要求不允許一個嬰兒出生,致使大約有兩萬名嬰兒被強制流產。

如評論員冒安林說的,“你覺得恐懼嗎?殺戮無數生靈的國策,就這樣輕飄飄一個通知,沒了,社會也沒啥反響。人民的生命,就這樣輕飄飄地,拿走,或施捨。”

從人口學的角度看,上述智囊的預言非常荒謬,即使不實行計畫生育,中國人口最高峰也不會超過16億,但人口結構將相對合理,不會爆發今天這樣嚴重的老齡化危機。

傳統強制一胎化政策所依據是“人口多了資源少”,事實上,在現代工業社會環境下,人口相對集中將導致智力資源和勞動力的集中,除了傳統化石能源外,不斷演進的科技,也可以將以前不是資源的太陽能、風能等變成資源。

現代工業文明興起後,經濟學家們發現,經濟增長往往由生產率、勞動參與率以及人口紅利構成,如果輔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人力資本往往被認為最有價值的資本。

就中國而言,60年代人口紅利已經出現,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發揮,徒然成為人口壓力,白白錯過機會;直到改革開放釋放經濟活力,使得中國累積的勞動力有機會得到發揮,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的地位。

曾經參與1980年人口問題座談會報告起草的學者田雪原對《中國青年報》強調,計畫生育政策30年大限已到,人口政策應儘快調整,但現實是,這一政策一直執行了三十五年,導致各種經濟問題不斷激化。

首先是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一項預測是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從2010年的1.67億增加到2030年的3.4億,2050年的4.4億,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30%,和歐洲、加拿大等並列為世界上“最老”的地區。

中國的適齡勞動人2010年後將步入負增長,也就是劉易斯拐點出現,之後將進入與人口紅利期對應的人口負債期,日本社會進入老齡化後,勞動力減少經濟滯脹,幾屆政府不論如何用藥都不見起色,正是前車之鑒。

2015年第一季度,印度經濟同比增長7.5%,超過中國的7.0%。2014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長亦為7.5%,超過中國的7.3%。,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印度的年輕勞動力數量倍增。

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根本區別,還是在於生育率。聯合國的數據估算,每個印度婦女大約平均生育3個孩子,而中國婦女則平均只有1.7個孩子,這一數據在官方往往是1.8,但是不少學者估計這一數字低於1.5,這低於維持世代更替的2.1門檻。

東亞儒教社會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文化之一,人口收縮的趨勢很難扭轉,一項預測是,到2080年,中國的勞動人口將由2020年的10億下降到5億,這將導致全國陷入用工荒,經濟需求的縮減,也將使產能過剩。

經濟學家徐瑾認為,“每一個生活中個體,其實都天然是不自覺的經濟學家。很多自以為是的政府政策,即使短期看來似乎立竿見影,長期來看要麼無效,要麼只會擾動社會的自動調節。”

從新加坡、台灣等經驗來看,人口趨勢一旦形成,往往很難及時掉頭,屆時政策對生育的鼓勵其實效果令人懷疑。換而言之,中國現在放開計畫生育政策,在目前高額撫養成本之下,很可能人口增長也回天乏力。

中國經濟已經享受了30年人口紅利,接下來的30年,很可能將是人口還債的30年。也就是說,接下來是人口負增長,而經濟欲振乏力的30年。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