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陳破空談台灣版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

發表時間: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機會走出國門,留學、移民,或者旅遊、觀光,但中國人給世界的總體印象似乎不佳。就在同種同文的台灣和香港,中國大陸人似乎也沒有得到好評。

廣告

旅居美國的中國作家、政論家陳破空先生為此寫作了一本著作《不受歡迎的中國人》,在香港上市後,半年多時間裡,已經三次再版。近日,陳破空先生又在台灣出版了這本書的台灣版,書名改為《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頗受台灣讀者期待。就在深受讀者歡迎的這部著作在台灣發行之際,陳破空先生接受了本台的採訪。

法廣:首先想請你談談,台灣版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台灣版的書名與香港版不同?內容上,又有什麼區別?

陳破空:我寫中國人的這本書,首先是在去年11月,在日本出了日本版。今年春節前後,香港開放出版社出版了香港版,書名叫《不受歡迎的中國人》。因為在香港的書,台灣讀者一得知,但是香港和台灣兩地,有一個市場的問題。就是香港的書進台灣並不容易。因為有很多關稅、運費等問題。台灣的書進香港相對比較容易,香港是自由港。所以這個原因,台灣讀者感到很不方便郵購。因此台灣這邊出版社就有意要出台灣版。這就是大概的由來。而台灣讀者的需求跟香港或者中國讀者的需求有所不同。因為台灣有他們的很多情況,希望跟台灣人和中國人做一個對比。

為什麼會改書名呢?原因是出版社的建議。書名想改得中性一些,叫《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因為他們覺得,不要說其他國家不了解,台灣人也常常感覺到他們對中國人、中國大陸人不太了解。另外中性一點,也是想說,因為台灣現在正面臨大選,2016年的總統大選正在白熱化的競選階段,也希望不會構成一些誤會。比如說,激發一些族群的爭議。因為我們所理解的中國人,我們就理解成是大陸中國人,或者最近幾十年從中國出來的這些中國人。但在台灣呢,他們還有他們一些具體的理解。比如他們把1949年之前去的大陸人都叫做台灣人。1949年之後去的,他們有時會把他們叫中國人。事實上,在我們看來都是台灣人。所以也考慮到這方面對人群定義的差別。後來就把這本書改名為《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在我個人來講,不僅提供給台灣人、也希望這本書提供給中國人、大陸中國人、尤其是去台灣旅遊的大陸遊客,他們叫“陸客”。

法廣:我知道,香港版《不受歡迎的中國人》今年內已經三次印刷,在香港書市不景氣的情況下,你這本書為什麼能受到如此青睞?

陳破空:是的,我也感到比較驚奇。因為出版社方面告訴我說,香港的書市在去年到今年下降了60%。原因就是因為大陸那邊現在封關封得很緊。習近平上台以後,對意識形態控制很緊。本來中國很多內地人去香港都有帶書回去的習慣,尤其帶禁書,送給親朋好友。但是他們帶書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加上香港的書市受中資機構的控制,三大批發商都是來自於中資機構,都是來自於共產黨背景的。相對來說,比較不符合中共主流意識形態的書,在香港就受到擠壓、排斥,市場就在縮小。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書出來之後,就沒有想到在二月份到十月底三次再版、三次印刷。就算得上是一本暢銷書。後來我了解到,不僅香港本地人很喜歡這本書,而且路過、經過香港的一些中國人也都很想看這本書,他們也都覺得很好奇。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人現在在世界上印象不太佳,尤其中國遊客。所以他們來往於各大洲、各國,經過香港時他們也都想買這本書去看一看,比如經過香港去了美國、歐洲,有的經過香港去了非洲、去了澳大利亞。我們也收到不少讀者來信。他們都對這本書非常感興趣,因為書中寫得都是事實。儘管是中國人看上去書名不太爽。但是看了書中所寫內容,也都覺得很受啟發。所以這就是可能這本書賣得比較好、暢銷的原因吧。

法廣:你在書中說:兩岸三地“同種同文不同質”,依你的觀察,台灣人、香港人和中國人,有哪些不同?三地華人都有共同的中華文化作為背景,但他們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為什麼有這麼大差別?中國大陸人的國民性和弊端,在香港人和台灣人身上是否完全沒有痕跡?

陳破空:我想中華文化的確是兩岸三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一個共同背景。但是我也常常去台灣。我觀察的一個現象是:我發現台灣人,如果講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卻是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反而把自己的傳統丟得差不多了。我書中有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大陸人既丟失了傳統、又落後於現代,又脫落於現代。台灣呢,它把像中國傳統中的仁義禮致信、禮儀廉恥都保持得很好。台灣人很有鄉土味、很有人情味。為人都很厚道、有誠信。與中國大陸人相比,有很大地差別。

那麼香港人呢,由於英國的統治、由於西化,香港社會相當地現代化。它不僅有獨立的司法,自由的新聞,而且人的素質的確很高。他們在行為、思考方式上,都非常有修養、有教養。就好像佔中運動。發起佔中運動的這一方,他們上街遊行,一個垃圾都不仍。而且還堅持垃圾分類。他們走過的地方都乾乾淨淨。但是反過來,被大陸支持的這方反佔中人卻丟了一地的垃圾。香蕉皮、水瓶子、甚至手上的小紅旗,都丟了一地。這種素質對比非常大。中國大陸人都知道,我這本書也強調,是制度下的一種犧牲品,是受制度的影響。因為像政府行為,有這種謊言治國、網絡竊密、還有不擇手段的盜版知識產權。民間就相應的有些行為,像唯利是圖、製造黑心食品、假冒偽劣產品。所以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我想中國大陸人目前的素質不佳,主要是制度下的產物。跟台灣和香港有不同的制度。所以我在書中強調:如果中國一旦變成一個民主和法制的正常國家,發生了制度變革,我相信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會向正向發展。今天的台灣人和香港人就是一個明確的示範。

那具體說台灣人和香港人是不是都沒有中國人的特色呢,我說呢他有一些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特色。我在書中提到台灣人國民性的雙重性。就是他的優良的一面和不良的一面。優良的一面就是可以找到,台灣人自己獨特的東西。受其他國家的影響和自己傳下來的一些。不良的一面,帶有很多中國的一些過去制度文化的痕跡。香港人在西化的同時,香港現在也經受了大陸文化的一些衝擊,也有人在感嘆:香港今天的世風也在下降。社會風氣也在下降。可以感覺到:不是中國在香港化、不是內地在香港化,而是香港在內地化。對香港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感慨。所以說完全沒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還是有的。

我想這本書值得大陸人反省,也值得台灣人和香港人對照。

法廣:各類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和香港人都不願做中國人,他們的身份認同就是台灣人或香港人,這是為什麼?而大陸人呢?他們究竟想不想做中國人?他們中,有多大比例會以作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陳破空:像台灣去年發生過太陽花學運、今年又發生了反課綱運動,台灣的各項民調都顯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越來越感到他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年輕人更是如此。香港那邊呢,去年的佔中運動和雨傘運動,也提出了明確的這種身份認同。在他們的民意調查中,香港的身份認同也都是 “香港人”甚至出現了 “港獨”這樣的概念。我想這些概念,除了中國大陸人可能會感到不高興,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種事實是怎麼構成的,那就是因為中國大陸在政治上沒有變化、甚至繼續集權、專制、獨裁所造成的這種港台的反感。加上中國政府的政策、對香港和台灣打壓,給人一個好像是惡霸的面目。所以這都是一些外在因素。除了他們本地、本土化的運動和對本土的認同以外。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去責怪說,台灣人、香港人為什麼不願意去做中國人,那麼我們也可以責怪中國人自己。其實中國人想不想做中國人呢?我們看首先一些中國的官員、黨員。他們都是把自己的家屬、子女、財產,盡量地往國外轉移。中國的富豪也是這樣,大量地移民。這些官員在國內寧願做裸官,商人寧願做裸商,然後等到自己撈足、賺飽後,也都要拔足開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普通中國人呢,也都是想盡辦法出國。

所以習近平講“中國夢”,其實我看到“中國夢”實際上是一個“移民夢”;而“移民夢”最終並不是去像朝鮮、古巴或者越南這些共產主義同類,包括官員、黨員去的這些移民國家也都是美國或者西方國家,這就形成一個反諷;就是所謂“中國夢” 就是“移民夢”,而“移民夢”最終又變成了“美國夢”。所以真正老百姓的“中國夢”就是“美國夢”,要像美國人那樣過日子。我們看到中美關係在政治上非常緊繃,中日關係政府之間也很緊繃。但是民間卻非常熱絡。大量民眾湧向美國、湧向日本、湧向歐洲這些國家。所以這就給台灣和香港人一些想法,人家就可以說,既然中國的官員都不想做中國人,那你為什麼要要求普通的中國人?既然中國人都不想做中國人,你為什麼要求台灣人和香港人去做中國人?所以最終的根子還是在中國,在北京。只有中國發生了制度變革,中國變成了一個民主的、自由的、人權的正常國家,經濟也欣欣向榮,我想這樣子才有可能對台灣和香港構成一定的吸引力,否則的話根本談不上所謂的統一或者大一統的觀念。現在北京所作的,都是把台灣和香港越逼越遠,越走越遠。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
網購信息: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5043?loc=P_002_012

--

https://www.facebook.com/nycchenpokong
https://twitter.com/chenpokong
www.chenpokong.com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