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巴黎恐襲”不可避免地影響中國的國際戰略

發表時間:

巴黎11月13日恐怖襲擊,死傷慘重,震驚全世界。之後,中國人質被“伊斯蘭國”暴徒殺害,舉國激憤。中國將如何參與國際反恐行動,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中國國際反恐的分析評論。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廣告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這個極端組織的手段慘無人道,這次還針對中國人下毒手,中國網民群情激憤,巴黎恐襲後喧囂一時的中國該不該出兵反恐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不過,中國網民的意見也分為兩派,一邊有許多人大呼政府就該出手剿滅伊斯蘭國,顯一顯大國神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警告中國‘千萬不要出兵’,諷刺主張出兵的同胞都是腦殘。”“有分析認為,中國人質被殺害事件,可以成為中國的反恐政策轉向積極主動的轉捩點。估計中國政府此前即有了派軍隊出境反恐的打算,相關的立法準備已在進行中。”“不過,‘出兵論’說說容易,要實施得當,還要經得起曠時日久、與極端恐怖分子的長線戰爭,就十分艱難且充滿風險。中國尤其將忌諱新疆地區長期存在的宗教極端勢力與恐怖勢力威脅。”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從這幾天北京當局‘冷卻’動作,包括網絡立即刪除至少6800萬條有關‘樊京輝’和‘中國出兵打擊IS’評論,搜尋有關訊息被屏蔽;官媒訪學者說明中國毋須出兵和困難原因,緩頰‘消毒’作為很諷刺地描繪北京處境的兩難:一手宣揚中國崛起,睥睨天下,參與國際事務影響力空前;另一手卻難掩在強權間的反恐合縱連橫上,中國無論軍事介入、話語權等,都暫無足夠實力和插手的空間。這種態勢下,冷卻樊京輝被殺害消息,不讓官方鼓舞運用的民族主義過度發酵,避免反噬當局威信,便成唯一選擇。除了官方續用強硬語言譴責IS殘暴,實際上只能‘摸石子過河’,看有無介入國際反恐的機會和空間,正是北京無可奈何下能作的選擇。”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隨着國際局勢急劇轉變,不但俄羅斯已經軍事介入敘利亞,而且恐怖組織血淋淋針對中國,北京的反恐策略是不是會有所調整?看來,中國出兵反恐的可能性依然甚低,‘復仇者聯盟’相信一段時間之內不會包括解放軍。北京最主要考慮的是,若然加入狙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或許會刺激到國內疆獨勢力反彈。須知道,東突等疆獨組織乃全球伊斯蘭極端主義運動的其中一環,容易受到‘聖戰’的感染,假如中國以反恐之名出兵敘利亞,‘伊斯蘭國’勢將煽動甚至支持疆獨組織在中國境內製造更多血案。‘一帶一路’是既定國策,新疆作為絲路經濟帶的橋頭堡,對於推動‘一帶’建設至關重要,所以新疆必須穩下來。”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舉世震驚的巴黎恐襲事件對國際格局帶來了衝擊,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國的國際戰略。雖有分析認為,今次事件與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一樣,將再一次緩解中國的戰略壓力,但當今世界格局及中國在全球的地位都與2001年時截然不同,14年前的戲碼恐難照搬重演,歐美的合力圍剿,ISIS等恐怖勢力的負隅頑抗,都將激化中東地區的衝突,給中國的國際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計畫帶來不少新挑戰,須小心應對。”“儘管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中國的態勢不會有根本的改變,但盱衡世界大勢,反恐既關乎中國國際責任,亦與中國國家利益相關,中東雖是亂麻一團,中方也不應無所作為,更何況,‘一帶一路’的西進策略,本身就是中國為應對美日連手在太平洋遏制中國的聲東擊西之舉。若能善用國力和影響力參與中東反恐與治理,合縱連橫,則既可維護自身西域穩定與能源運輸線安全,又可消除國際上對反恐的雙重標準噪音,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