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法國學子的新天地!

發表時間:

周一12月28日出刊的法國各大日報,頭版關注議題各有側重。費加羅報將重點擺在有關巴黎恐襲案調查的最新進展;解放報刊登討論因經濟復蘇腳步緩慢且失業率不見好轉法國人改變消費模式的專題;天主教十字架報關注生活在東歐的基督徒如何歡度今年的聖誕節;法共人道報則以突尼斯同性戀者爭取平權作為封面報道。

廣告

至於中國方面的消息,先來介紹登在經濟型報紙回聲報法國版的一篇標題為《中國變成法國學子的新目的地》文章。該報駐京記者Alain Ruello指出,中國除了長城與慢性環境污染外,還有人數日益增多的法國留學生。據法國高等學院對本國學生赴外國研習地點的最新調查報告數據,2013-2014學年度里, 2.531名法國留學生選擇前往中國就讀,僅一年的時間人數上升了90%,並超越了曾最受學生偏愛的英國的人數。

文章接着寫道,越來越多的法國學生選擇前去中國,與整個大環境有關。比方說,中國學期制可伴隨着旅遊季節;另外,近幾年來,中法教育交流項目中,學校國際合作聯盟緊密且頻繁,儘管成效不一,但卻阻擋不了這股潮流。

從小即被中國深深吸引現年26歲的Lauriane,在2009那一年,她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通過法國里昂政治科學高校的交換學生計畫來到上海學習中文,如今她已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國留學期間,她間歇還回到法國取得藝術專業文憑,以便在中國定居下來,現在甚至與一位中國藝術家結成夫妻。

另一位法國留學生Romain在中國發展得也挺好的。23歲時,他從圖盧茲大學轉入上海著名的同濟大學建築系進修。他說,在此地碰到了許多優秀的國際學生,大家共同切磋相互砥礪,學校的資源豐富,接待外國學生也很熱情,這些都與在法國學習的情況大不相同,是一種既難得又正面的經驗。

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David,最後選擇到北京工作,他認為想在中國打拚,首先得學好中文,之後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國家,去除文化上的衝擊與不適應。雖說學校所教授的課程不一定全好,但這也能從打工與實習來補足。

當然,在中國留學生活也不都那麼是盡如人意,回聲報駐京記者表示,綜合法國留學生的意見,留學文件與註冊行政手續繁瑣,以及課程的背後有政治在操控着,就真的會損及觀感,好比Vincent就說自己在中國遇到外交或者政治因素可能會影響日常的痛苦經驗。

因此在文章結尾,作者結論指出,不要對留學中國抱有過高或過分美好的期待,但同時也別忘了,在中國,眾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大門,的確會為你敞開。

人民幣將為津巴布韋主要流通貨幣之一

另一篇關於中國的文章見於十字架報的經濟版面,該報報道說,日前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鄭重向外界表示,將在2016年採用人民幣做為津巴布韋主要流通貨幣之一。穆加貝宣稱,一旦舉措落實,不但會提高國內的貨幣流動性,更有助於津巴布韋擺脫目前的經濟危機。

報道指出,其實人民幣在此之前已在津巴布韋廣泛使用,但該國主要通行貨幣還是以美金或南非蘭特為主。為何如此?那是因為津巴布韋在2009年遭逢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本國貨幣停用。

另一方面,津巴布韋的人權問題,一向被國際社會詬病,近幾年來西方國家更是逐漸減少與其的貿易往來,中國則進一步成為津巴布韋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此同時,北京以經濟實力作為後盾,自然希望人民幣日後在國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當下,穆加貝為了討好習近平做出貨幣政策的轉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