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帝吧”網友“出征”Facebook事件的多重解讀

發表時間:

1月20日晚上開始,中國大陸網絡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的百度“李毅吧”,又稱“李毅大帝吧”,或“帝吧”組織發起了“出征”反台獨運動。所謂“出征”,就是翻牆到台灣的一些被認為是台獨政治人物,如中華民國新當選總統蔡英文或三立電視台、台灣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等所謂親綠媒體機構的Facebook主頁“刷版”、“爆吧”的行動。

廣告

所謂的“爆吧”,是網絡亞文化的一種,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有組織、有計畫地以批量發帖的方式淹沒攻陷某一個貼吧的行為,一般主要針對百度其他貼吧,大致是自娛自樂,因此,此次翻牆涉入嚴肅政治議題,雖然和貼吧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契合,但也不免被外界認為是百度運營者用來從出賣疾病貼吧管理權的醜聞中解脫的戰術行動。官方對“出征”的支持有些猶豫不決。

1月20晚,共青團中央微博發了一首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詩句為此次“出征”打氣,當然,“遠征”首先得翻牆,略有諷刺。幾天來,“帝吧”的行動前在貼吧、微博等平台發布了預告,公布了詳細的分工、流程,甚至是注意事項,相關帖子在微博上並未被刪,甚至衝上了熱點。但當晚,網絡直播平台“鬥魚”開通直播,同時觀看人數迅速超過10萬,但很快被封禁。隨後據說B站、虎牙、熊貓等多個視頻平台也先後跟進直播,但均被封禁。

1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微信公號發布文章“戰旗美如畫”,以“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青春的奉獻”的誇張排比句打頭,浮誇地盛讚“2000萬熱血青年”,“將中國夢的具體聲音撒向對岸”,“與台獨分子進行了一場壯烈的鬥爭。”

雖然此次“遠征”的口號是“帝吧出征,寸草不生。腦殘不死,聖戰不止!”,看似很嚇人,但整個過程並不如外界所預期的一樣火氣十足刀光劍影。

這次出征組織嚴密,參與者用QQ群協調行動,設立了至少9個四百人的QQ群,分工有圖片製作,反“台獨”標語翻譯等。

網絡科技媒體pingwest採訪了一位參與者,根據他的說法,發起者在群里說了,盡量發吃的玩的,只罵“ 台獨 ”不罵 “ 台灣同胞 ”,不要帶髒話,不要罵人,甚至還有人呼籲看見大陸網友的過激言論時幫忙道歉,他的說法是“大家不過是假裝來打架,卻發現大家帶的都是麵包而不是磚頭而已。”

一開始,參與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榮八恥”刷屏,隨後發帖“武器”主要是最近兩年中國大陸網絡亞文化的特產:“表情包”,自帶各種惡搞,加上三立娛樂編輯的插科打諢,整個過程反而成了某種網絡狂歡。

1月20日晚,台灣中央社發報道,稱蔡英文的Facebook3小時內湧入2萬多則貼文,多是簡體字,貼文指“反TD”,並報道了民進黨發言人楊家俍的回應,“歡迎光臨民主自由的台灣”。21日,被“洗版”的台灣《蘋果日報》報道說,稱當晚是“兩岸網友最大交流之夜”。

“帝吧”遠征事件,以“翻牆罵人,丟臉丟到境外”做唯一解讀略顯淺薄,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無關大局,更重要的可能是新一代網民政治參與方式的形成。官方的解讀有順勢收編的意味,百度官方則有以此向管制者證明自己在意識形態領域拱衛政權的重要性,並從醜聞中解脫出來。

另一種解讀是來自學界。文化研究學者林品認為,“爆吧”、“出征”,這種“逗逼”而強烈的方式參與社會議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論壇時代流行的刷版升級而來,它們表達門檻低、娛樂性強、規模和影響力巨大,給予了網民強烈的參與感和滿足感,集體參與的形式感更讓他們興奮。

發源於“帝吧”的網絡文化中,影響力最廣的莫過於“屌絲文化”,以“屌絲”為核心詞,提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合成詞,如“矮醜窮”、“土肥圓”、“高富帥”、“白富美”、“黑木耳”等,進而運用這些符號創作出一種風格粗鄙的“內涵文”。

文化學者林品認為,“帝吧亞文化”既投射着下層青年關於機會平等、階層流動的自強願望,又蘊含著遵循和利用既定社會規則、認同和複製既成權力秩序的犬儒理性,但與這個以男性球迷為主的亞文化群體,長期以來一直都瀰漫著民族主義情緒。

在吧務團隊的引導下,“帝吧”極力向“弘揚正能量”方向發展的主流化轉型,此次通過儀式感極強而又狂歡色彩濃厚的“出征”,完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民族主義情緒宣洩,實現網絡亞文化與主流話語接合。

立場偏於異議的作家莫之許則認為,“小粉紅”的網絡政治參與,即便是以民族主義的方式,都意味着對後極權體制的潛在衝擊。

莫之許說,“帝吧遠征的幾萬數量級,太小意思了,不像是官方組織;但黨國至少可以封殺掉遠征。更為可能的情況是,第一併不反對,甚至樂見,第二,也不排除背後在推動。”莫之許認為,自由派在打壓之下孤立離散,看到小粉紅成群結隊,自然感覺勢單力孤,但從經驗來看,曾經的小粉紅有許多轉變成了自由派(當然,也有許多頑固的),幾乎沒有看到從自由派轉變成民族主義憤青。

“這次小粉紅,是98炸館,08聖火後的第三次大發作,但翻牆出來,會增加轉變幾率,值得歡迎。”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