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

大陸父母後悔在港產子跨境上學苦不堪言

根據廣州南方都市報報道,有住在深圳的雙非子女(即父母均非香港人而在港出生者)的父母表示,子女大了之後,因教育問題需每天來回跨境到香港上學,對家庭造成莫大困擾,更有學生遭到水貨客硬塞東西入書包,有隨時以身試法之虞,有家長甚至對當年到港產子的決定後悔莫及。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網絡圖片
廣告

南都以《去香港生孩子,說實話我現在很後悔》為題,訪問了部分雙非子女的家長,當中有人埋怨子女每天花大量時間跨境上學,而且因為沒有內地戶籍和私立學校學費昂貴、學額少,雙非兒童想返回內地就學都有困難。

雖然香港在2013年已停收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但南都的報道引述內地官方數據指,多年來單非或雙非嬰兒人數多達逾20萬人,單是深圳跨境來港上學的學童去年已達3萬人,但真正高峰期將於今年至2018年出現,估計屆時符合資格來港升學的雙非嬰兒人數會急升至6.5萬至8.5萬人。

雖然不少內地家長認為香港教育制度較內地優勝而選擇讓子女來港升學,但報道訪問多名內地家長均對跨境上學感到苦不堪言。其中一名化名“曾娜”的深圳媽媽2007年花4萬元讓女兒成為香港人,但如今為來港上學,女兒每天單花在交通上就要用5小時,若選擇不跨境,在內地就只能入讀私立學校,不過高昂的學費令一家難以負擔。

家住布吉的劉女士雖然安排女兒來港讀幼稚園下午校,但每天過關、坐車來回亦要5小時,午餐都只能在關口草草吃餅乾,她不但擔心女兒會發育不良,更擔心路上安全問題,“之前也有朋友家的小孩書包里被人塞東西,被水客利用”。另一名非雙家長就指來港讀書的幼子學習用繁體字、英語,留在內地上學的姐姐“完全幫不上手”,加上家裡沒有人講廣東話,校方已多次提醒她兒子的溝通能力與香港學生有差距。

報道中多名家長都坦言希望內地設立“返回機制”讓子女能返回內地公立學校上學,就算要放棄港人身份都願意。深圳市市政協委員陳昳茹就在兩會提出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議案,認為上學、入學問題已是單雙非家庭的最大難題,更擔心雙非童難融入港澳社會,又不能恢復內地人身份,長此下去將引發更多社會問題,深圳市教育局上周回覆稱正就雙非兒童入學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討論。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