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吳建民逝世巧合地標誌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路線的淡出

發表時間:

中國著名外交官吳建民上月車禍去世,他在生前被視為中國外交的鴿派代表,多年來處於言論旋渦中,他的去世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吳建民去世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東方日報》“神州觀察”的評論稱:“眾所周知,自從中共第五代上台之後,治國理政出現新局面,無論對內的反腐整風、軍隊改革,還是外交戰略都異常強 硬,尤其是外交方面擺脫了韜光養晦的束縛,開始向有所作為方向轉變,在東海與美日同盟力抗,在南海則與美菲同盟惡鬥,不再像過去那樣處處唯美是瞻,低聲下 氣。”“習近平外交路線沒有得到外交官的一致認可,最明顯就是前駐法大使吳建民,經常鼓吹韜光養晦一百年,並指摘解放軍少將羅援‘好戰’,其潛台詞就是斥 責習近平的強硬路線,只不過吳建民不敢公開對習近平發難,只能找羅援單挑。”

香港《東方日報》署名喬木的評論稱:“就像之前楊絳女士去世後的議論一樣,這次關於吳建民也出現分化,一派是吳生前批評過的民族主義分子,其中就有鷹派, 他們對其去世不以為然,覺得這對中國外交的影響並非壞事,”“和民族主義派相對的,大概可稱為民主和平派,”“但民主派其實也有分歧,他們在國際政治民主 化、爭取自由平等的和平外交方面,和吳大使一致;但在國內政治民主化方面,認為吳並沒有甚麼貢獻。吳在國際上為中國糟糕的人權辯護,維護當局對劉曉波的監 禁和立場,更受到民主派的指摘。在他們看來,吳就像晚清外交家郭嵩燾、曾紀澤,能夠睜眼看世界,認清時代潮流,開展靈活務實的外交;但囿於體制,其貢獻和 觀點被誇大了。”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中國當前的主流氛圍是大國崛起、意氣風發,鷹派聲音自然佔上風。” “吳建民意外身亡,就像胡耀邦當年逝世引發民間改革聲浪,鴿派似也藉機抒發被壓抑的聲音。”“吳建民之逝引發爭論,也顯示中國正站在十字路口,國家前途和 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感,隨着國力‘坐二望一’,民眾反而越來越彷徨憂懼,左右路線無時無刻不借事件爭論拉鋸,這種反思有其積極正面作用。但不可否認,部分中 國人太急躁,中國夢、強勢民族主義,急於將中國推向世界中心,超越或取代美國,自以為是、浮躁盲目、仇外排外、民粹盛行等,以致出現‘惡性民族主義’說 法。”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鄧聿文的評論稱:“吳建民所說,來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國家必須考慮爭取人心的問題,人心的向背至關重要,講話做事必須考慮到要爭取世 界多數人的同情和理解。千萬不能在國與國之間出現分歧的時候,放棄做人民的工作。所幸的,由吳建民去世引發的有關中國外交的爭論,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樣, 已經在反思民族主義外交的缺陷。雖然在民族國家時代,民族主義不能完全拋棄,事實上也做不到,但最大程度減少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給中國外交帶來的危 害,卻是中國崛起必須面對的現實。”

香港《亞洲周刊》署名黃宇翔、劉梓良的評論稱:“吳建民一生親歷中國外交轉化的三個時代,他在晚年仍積極活躍在中國外交戰略評論中,直到死前,仍堅持鄧小 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外交策略,反對積極出擊的外交策略,與羅援、胡錫進等人展開激烈辯論。吳建民逝世,也巧合地標誌着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以時間 換取空間’路線的淡出。”“ 中國其實就是在鷹鴿之爭中,尋找最佳的國家利益,昔日的韜光養晦,為今日的積極主動奠下了重要的基礎。就像當前東海與南海局勢,中國雖然展示捍衛主權領土的決心和實力,也不忘吸納周邊國家和其他大國參與‘一帶一路’戰略事業,打造命運共同體,保持‘鬥而不破’的格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