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日本/南海

李克強與安倍烏蘭巴托會見 內容公布有玄機

中國總理李克強參加蒙古舉行的亞歐峰會期間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見。李克強說中日雙方可逐步恢復對話溝通,增加兩國關係改善的積極因素。中日雙方就反恐以及英國脫歐金融合作取得一致,但在南海議題陷入分歧。日本沒有公布會談內容。但中國方面詳細公布李克強敦促日本不要在南海問題上炒作和介入的批評。

圖為蒙古亞歐峰會全體照相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位於中國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間
圖為蒙古亞歐峰會全體照相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位於中國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間 路透社照片
廣告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日本首相安倍會見時稱,雙方可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逐步恢復對話溝通,增加兩國關係改善的積極因素。中日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應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經濟合作。

據央視新聞微博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5日(周五)下午在蒙古烏蘭巴托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李克強並稱,在南海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完全符合國際法,符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日方作為非當事國,應謹言慎行,不要炒作和介入。在東海問題上,雙方應根據四點原則共識精神,繼續通過對話磋商加強溝通,防止誤解誤判。

央視微博的消息說,李克強並表示,近幾年,中日關係開啟走向改善的進程,但進展緩慢,不時受到一些複雜因素的干擾。雙方應以高度的責任感,立足客觀現實。着眼戰略長遠,穩妥推進下階段中日關係的改善進程。

央視微博的消息指安倍晉三表示,日中關係雖然存在困難,但日方希與中方加強交往與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按照建立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思路,推動兩國關係的進一步改善與發展。

日方並讚賞中方在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積極舉措。希望雙方重啟兩國高層經濟對話,促進雙邊財政金融、節能環保等領域合作。

 

 

 

不過據共同社消息,日本因為有顧慮而未全部公開日中首腦會談內容。在常設仲裁法院就南海問題作出否定中國主張裁決的影響持續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地蒙古國舉行了會談。敦促和平解決問題的安倍方面沒有公布與反對裁決結果的李克強的會談核心內容,展現出不隨意刺激中國輿論的剋制性應對姿態。不過,中國則公開發表了李克強批評日本的發言。日方希望兩者之間的差異給人留下印象,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據共同社報導,李克強與安倍會見氣氛緊張。據悉,李克強在會談中表示兩國關係能否維持改善勢頭大受矚目。安倍則溫和回應說:“很高興自去年11月的日中韓首腦會談以來再次會面。儘管存在困難,但希望積極向前努力。”

會談後,與會的官房副長官世耕弘成就雙方圍繞南海問題的對話內容向媒體表示:“首相傳達了日本的立場和關切。除此之外的會談內容不予發表。”對於成為會談最大焦點的有關仲裁的對話則保持了沉默。

共同社說,避免首腦層面對立表面化的背景原因在於日中之間的氣氛在會談前曾一度緊張。中國在本月12日仲裁結果揭曉後,通過國內媒體展開宣傳,批評日本介 入決定仲裁人選,幕後操縱仲裁法院。對此,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15日會談前的記者會上強烈反駁稱:“這樣唱反調才是對國際社會法治的挑戰。”

日方低調應對的背後打算在於:一味牽制展現出僵硬態度的中國也無法啟動交流。日方希望儘早修復關係,讓日中經濟交流走上正軌。

共同社還說,據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李克強方面在15日上午才通知日方同意會談。儘管此舉營造出李克強經過長時間考慮作出決定的印象,但首相官邸相關人士透露稱“仲裁法院裁決結果揭曉後,中國似乎是為了保住國際形象而決定與日方會晤,出現了積極向前的反應”。

報導還說,日本政府注意到中方在仲裁結果宣布後的慌亂景象。看到中國政府通過國內媒體極力反覆主張並非整個國際社會都支持仲裁結果,某日本政府消息人士分析稱:“這證明中方害怕被孤立。這是為讓國內不發生動搖而操縱信息。中方已不能無視日本。”

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15日的記者會上稱,“我們執政以來一貫指出敞開胸襟會談極為重要。在這種形勢下,兩國首腦舉行了會談。這非常有意義”,顯露出對華外交的自信。

報導說,不過對於中國日益活躍的海洋活動,安倍政府依然無法阻止。有意見預測此次會談後,中國軍艦仍會反覆在尖閣諸島即中國稱釣魚島附近航行。首相身邊人士指出“與中國的拉鋸將是持久戰”。

另一方面,中國則詳細介紹了李克強批評安倍的發言,通過新華社報道稱李克強就南海問題向安倍表示“日方作為非當事國,應謹言慎行,不要炒作和介入”。有分析認為這是為了向國內展現中方的強勢。

共同社稍早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5日下午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舉行會談,在大約30分鐘的會談中有兩點共識,雙方對孟加拉國餐廳襲擊事件和法國南部尼斯的恐怖襲擊表示強烈譴責,一致認為包括日中兩國在內國際社會有必要合作應對。受英國脫歐問題影響全球經濟前景越發不明朗,日中兩國一致表示將加強合作穩定全球經濟。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