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際/教育/中國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PISA測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知識考試”

2016年12月6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對外公布了,其著名的最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即PISA2015測試結果。這次測試中,新加坡受測學生一躍之前兩次蟬聯的中國上海學生,成為了72個參加國學生成績中的第一名。該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引來世界教育從業人士、決策者、媒體和民眾的關注。而此次法廣也有幸請來了PISA項目的發起人,被譽為“PISA測試之父”的經合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與您分享他對PISA測試的理解和他作為世界比較教育先驅,通過PISA測試在提高世界教育領域質量獲得的心得。

經合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
經合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 DR網絡圖片
廣告

法廣:我們先來談談PISA測試,作為它內容的制定者和具體國際之間的協調組織者,您是否能向我們的聽眾介紹PISA具體是用來測量什麼的,而它測量的宗旨是否在過去有所改變,若真是如此它現在的宗旨是什麼?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PISA測試起到的的作用像一面鏡子,它幫助接受測試的國家在與其它同樣參與該測試國家的對比中,了解相對的自己教育體系公平和質量水平。通過借鑒獲得由領先國家在教育領域已展現出的優點和創新,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可能性和經驗,並得到一個更完整的國際教育藍圖。具體來說,PISA測試測驗學生們的基本素質,比如說在閱讀、科學、和數學方面的知識能力。與此同時,它還對那些能幫助學生們取得成功的跨學科能力進行測量。而關於你提到的另一點,PISA測試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確實發生了進化,而這是因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正在不斷的在變化所致。

PISA2000德語封面
PISA2000德語封面

舉例來說,在2000年(第一次PISA測試)時人們還主要通過書報、文字來獲取信息,而這個過程則是從書本吸取前人留下的已知信息的過程。 但如今人們生活在數字時代,因此需要自我選擇、對比和評論信息的來源和內容。正如在過去人們可以查百科來需求對未知的答案,並對它的正確性充滿信心,但現在你若通過谷歌、百度需按照統一問題的答案反饋就數不勝數,而這時你必須憑藉自己的能力,找到在這些“正確答案”中真正的答案。這也是因為現今世界對取得成功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在不斷的改變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正是希望通過PISA測試對這個過程和結構進行測量,這也是測試本身在不斷發展的原因。

法廣:為什麼每隔三年新一輪PISA測試結果的消息就會通過媒體進入大眾的眼簾,而這次PISA 2015年測試與之前的PISA測試有何不同之處?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這是因為我們希望對國際教育領域的最新變化和進步進行估量,我們希望從中識別到哪個國家的教育系統發生了最重要和最快的進步。而PISA2015測試則不同以往,它是我們首次通過全數字化的辦法來組織和對學生進行的相應測驗,在測試時學生們需要通過機考來完成答案,這種測試方式的變化也反映了今天時代的不同。

在內容上,這次也加入了對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學習方法和終生學習等能力的測量。此次PISA測試重點考核的領域是科學,對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測驗,但我們也對學生在如何程度上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同樣進行考量,而這個方面各國學生反饋的答案差異卻很大。

法廣:“我們”應該怎樣詮釋PISA測試的結果,還是說測試本身和其結果就是為不同群體的反饋而設計的?例如我是一名普通的家長,PISA測試結果會怎樣具體影響到我自己孩子的教育質量?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結果進行理解,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國學生測試成績的不同。在這次測試中,例如新加坡教育體系下的學生不但在之前PISA測試中成績就已經拔尖,此次則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高了其教育體系質量,在此次測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績。其他東亞國家成績也都良好有中國、日本等。如中國此次參加測試的4個代表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學生成績的總和佔到了世界13%的頂級高分學生,他們是中國到達高教育質量的潛力代表。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歐洲多國,愛沙尼亞和芬蘭的成績都不錯,而北美加拿大則處於領先。

PISA2015科學、閱讀、數學結果
PISA2015科學、閱讀、數學結果

通過此次測試我們發現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體系都能連續提供高水品的教育質量,這則是供給負責制定本國教育政策的政策人員們的信息。而更重要的是PISA測試能發掘出這些成功教育體系範例的原因,例如是什麼導致了一個國家的體系能提供總的高水平反饋,平均的教育機會分配等因素,從中可以認識到能幫助提高學生進步,增加老師教學能力和學校教育效率的方法和訣竅。

對於家長來說他們大多習慣從自己孩子的成績單中了解到他們的學習進展,也許還會與其它同學的成績做比較,但他們卻很少能看到在國際領先教育體系中所展示出來的,他們自己孩子其實也能達到的可能性。在世界不斷變化的如今,以國家作單位的教育質量進步對比不能全面的反饋其真實的價值所在。

法廣:同樣就PISA測試結果的意義何在進行討論,有些教育專家認為它能反映出一個國家在受測試的15歲年齡段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儲備情況,而也有人認為PISA測試與尋常學生在學校的考試區別不大,它是用來對學生學習進展的反饋,最終排名成績並不那麼重要,作為歷次PISA測試的主編,它對於您具有哪些含義和重要意義?PISA測試是否是簡單的對世界同一年齡段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事實上我們通過對多個國家的長期研究發現,學生PISA測試成績很大程度上預測他們日後方向和發展。例如在加拿大,我們跟蹤調查了在2000年參加過測試的學生,我們發現取得好PISA成績的學生更快地融入了勞務市場並有更好的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PISA測試考研的學生基本能力雖不完全,但他們是學生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PISA所測試的如學生對取得、管理信息,評價和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能力,是否能像科學家一樣解決問題等已被證明是決定學生今後成功的預測數值。

同時,PISA測試與普通考試的區別則是,簡單的考核學生對課堂和已知知識的了解程度並不是我們的目標,這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現代世界獎勵的不再是個人是否有高知識認知,而主要是那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人才會更多得獲得成功。因此PISA測試與一般學校考試的目標並不相同,受測學生並不需要掌握在某一領域很多的知識內容。如學生的思維能力、程序技能、是否對某一科目的基本架構有所認知,能否像科學家和數學家一樣思考對待問題才是考生能在PISA測試中取得高分的成功素養,這也與純粹的知識測驗有所區別。

PISA2015國家教育公平比較
PISA2015國家教育公平比較

在PISA測試中中國學生確實表現良好,但通過PISA也發現了他們學習中的一些弱點,例如學生對學習的享受程度,高效學習的能力,對今後發展方向的認知都並不突出,而我們卻認為這些區域同樣是教育提議應提供的要素。就像如果你能在科學學科考試上成績良好,但你看不到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能給你帶來更多機遇,那這種單純“應試”的知識並不能幫助你發展。

法廣:這是否向您在過去的採訪中提到上海學生於PISA測驗的成功那樣,“令人印象深刻不但是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而是從PISA測試中他們展現出來能具有創造性的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是這樣的嗎?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確實如此,在分析PISA2012數據時可以看出上海學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數學知識,他們還對數學本身的基本概念擁有很好的掌握,這在世界範圍很少見。若拿他們與美國學生相比,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則相對較淺,更不能像很多上海學生一樣具備像數學家的思考能力。就算加入家庭經濟背景因素後,在上海10%來自最貧窮學生家庭的數學成績,還是要比在美國10%最富裕的孩子們反饋要好。這說明上海的數學教育體系可以更平均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法廣:您是否聽說過課改後中國所追求的“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在PISA測試中是否對此有所反饋?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是的,素質教育所提倡對學生全面化的培養與PISA測試所測驗的設計初衷有所相同,但這並不表明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例如在素質教育概念中所提倡的社會、情感和學生人格方面的培養則很難定量評估。但其與PISA測試的目標相近,因為我們知道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單一的書本成績是不夠的,這些社會、情感和協作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了解社會多元化的存在、自身具備領導力、好奇心等。

法廣:在您之前給過的TED演講中,您曾提到PISA測試並不是用於告訴各國決策者如何去做,去提高本國教育體系,而它是用於告訴大家其它國家處於一個怎樣的進度和其特殊之處,近期英國教育部向上海數學教育“取經”的新聞在中英兩國,甚至世界上引起反響,您是否認為這一現象是由PISA測試所啟迪的國際教育體系“移植”呢?在教育政策方面經合組織是否向其成員國提出具體建議?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的確如此,這個例子與PISA測試的精神所吻合,我們並不希望告訴他人可做什麼不可做什麼,而是通知他們其他國家在教育領域在做什麼,從而鼓勵決策者,從業人員在國際範圍內的交流和借鑒。英國借鑒上海數學模式的例子事實上不光是政府教育部門之間的互動,它還包括了兩地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換。

英國教師就數學教學來上海進行交流學習
英國教師就數學教學來上海進行交流學習

世上不同教學的方法其實很多,但往往教師們容易局限於他們自己的課堂,對其他課堂、國家教師的不同並不了解。而這正是PISA測試精神所在,那就是將在教育領域的多元化和不同教學方式通過PISA展現出來,提高教育的透明性,上升教育從業者的國際眼光。除此之外,經合組織還會進一步發現、描述和記錄那些優秀的教育政策和實踐將其系統化。


法廣:關於PISA測試的不足之處,您之前在不同的採訪中也提到很多教育的各個方面並不則其評估內容之中,例如不同國家的教育歷史,數據背景等, 因此當從PISA數據中進行研究時是否應不但觀察國際平均水準,但也不要忘了國家或個人的特殊性?作為測量國際教育質量標準的經合組織推出的PISA測試,怎樣又能一直確保其權威性和正確性,值得他人借鑒呢?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是的,我們需要明白學生的不同背景,學校多樣的運行模式和一個教育體系所生存的特殊文化環境等。但這同樣不能阻止對外界的了解,其實很多時候文化、語言等反而成為了人造的防止我們相互學習的困難。我認為事實上在跨文化的對比中能從不同角得到有意義教訓的機會,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多。PISA測試本身就是國際合作的結果,由大約80個國家參與其中,他們共同提供了具體測試的內容、方法並共同建立起得到世界各地國家認可的測試架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很好繼續提高的基本。

PISA測試不是單一經合組織的產品,而是參與國家們的“合力”產物。但更重要的是世界在以飛速進步,具體評估方式也在變化, 例如我們之前主要關注學生是否能得出正確答案和完成問題的能力,通過將測試數字化,PISA測試能了解學生是如何得到這些答案的,但我們目前還不能將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解讀升級成新的學習方式。另外,如若PISA測試想繼續取得外界的認可還需要提高在評估學生社會、情感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這個不斷創新的世界,PISA測試還要繼續提高增加自身內容才會“掉隊”。

法廣:談到未來,據了解在下一次2018年的PISA測試中“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將被作為重點加入測試的項目當中,您是否能簡單介紹一下這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在當今學生們自己本身能力出眾非常重要,但他們也應該能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協作,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世界的能力,並能理解和欣賞世界是由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組成的。所以如要在當下世界上取得成功,學生們在學業早期就能培養此類的認知是很重要的。評估和促進全球學生們對不同觀點和環境的接受和理解,對於我們來說是PISA測試繼續發展應被納入的一部分。

所以目前,我們正在為此設計一個度量標準並希望將下一輪的PISA2018測試主要關注於此,但我們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測量手段,這是我們進一步努力發展的新領域。但值得一提的是,PISA測試從最開始就是建立和突破在於此類似的困難之上,通過結合80多個國家的專業知識和分享,我對實現對這一新領域的評估的開拓充滿信心。就算此次發展成功之後,未來PISA測試的演變也不會因此而停止,如若我們希望進一步在國際教育界追求完整的高教育質量,PISA測試需要不斷向前。

法廣:最後,作為一名教育的倡導者,您認為您通過教育所獲得的最重要的禮物是什麼,能否與我們的聽眾有所分享?

安德烈亞·施萊歇爾:良好的教育能給予我們對未來的潛力,能使我們參加並創造未來,幫助我們發展新想法,超越我們的出身,而當我們向所有孩子們提供受教育機會時,它則更是增加社會流動的源泉。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要取得成功可能會有更多的路徑,甚至獲是否取高等教育並不重要,而如果你的出身相對普通,那爭取一個良好的教育就是你一生中唯一的機會。

就我個人來說,我14歲時開始在德國國家少年交響樂團中參與演奏,正是通過音樂我開始逐漸認識世界。我可以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演奏音樂,這個經歷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學業的學習,但這段經歷幫助我打開了與新國家、文化、事務和人們所交流的大門。我認為這段經歷陪伴幫助我了很多。

以上是法廣與經合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施萊歇爾的專訪內容。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