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2018年的兩岸關係會醞釀更大的危機  

發表時間:

2017年只剩下最後幾天,台灣海峽情勢依然處於高度不穩定的狀態,成為全球重大危機點之一,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台海情勢的分析評論。

習近平與蔡英文合成照
習近平與蔡英文合成照 路透社
廣告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時近歲末,兩岸關係近期出現了對抗升溫的跡象,一是大陸的解放軍軍機編隊連續頻密地繞飛台灣本島,已呈常態化;二是民進黨政府檢調單位突然高調地拘傳主張統一的新黨4名青年骨幹,引發島內外一片嘩然,對岸國台辦甚至高調聲明表達關注。預料兩岸關係在新的一年仍難緩和,甚至會更加緊張,”“2017年是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新起點,由大陸所主導的推動統一進程的兩岸關係新階段的大勢初現。北京從中共十九大開始,已經開啟了高壓反獨、穩步促統、融合發展的促統戰略,並且已經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中。‘統獨對抗’已經從勢均力敵的較量,變成一場力量懸殊的不對等博弈。在博弈中,雙方各有堅持,不見鬆動。大陸處於攻勢,步步進迫;台灣雖處守勢,也寸土不讓,甚至還不時挑弄北京敏感的神經。因此可以預判,明年的兩岸關係會醞釀更大的危機,比今年更緊張,僵局在某種情況下很可能發生突變。”

台灣《中國時報》的社論稱:“在台獨問題上,和扁政府時代的明目張膽相較,由於兩岸實力差距逐漸拉大,蔡政府當然不會貿然推動‘法理台獨’,卻採取一種漸進、低調、切香腸式的‘柔性台獨’,也被稱為‘文化台獨’的策略。”“隨着時代的變遷與世代的交替,台灣本土意識的發揚與詮釋,理當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但是當某種假台灣文化意識為名、行推動台獨政治為實的政治行為出現,這種逾越文化本質、已然變調的政治企圖,當然就必須嚴正地批判導正。這1年多來,從文化部、教育部到外交部,偷渡‘文化台獨’的亂象屢見不鮮:首先是,除了抓緊一切機會去中、反蔣之外,更透過修改中小學歷史課綱,徹底斬斷台灣與中國史的連結,向下一代年輕人灌輸新‘台獨史觀’;其次,透過‘語言平權’和箝制中華宗教信仰,試圖改造台灣的文化認同;再者,凸顯少數族群文化、殖民文化,人為製造在血緣、地緣和觀念上與中華民族完全不同的‘台灣民族’。 ”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在華盛頓解讀十九大報告時表示,他曾告訴美國國會的議員助手,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他的這段講話在台灣島內引起強烈震動,台‘外交部’、陸委會等機構紛紛抗議,指責李克新‘恐嚇’台灣。”“大陸從沒有承諾放棄武統台灣,而且武力統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一點不僅大陸人清楚,台灣人也很清楚。”“大陸清晰畫出了一條紅線,但它不是唯一的紅線。如果台灣搞‘統獨公投’,更改‘國號’,或者採取其他‘法理台獨’的行動,解放軍都將根據《反分裂國家法》堅定果斷地跨越海峽,登陸並控制台灣全島,以武力方式結束分裂局面。這一決心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基石,它雖然沒被掛在嘴邊,但卻不可撼動。”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中共十九大報告傳遞大陸對台政策新思路,在畫定反獨紅線的同時,將進一步改善台灣民眾在大陸的生活待遇,以吸引更多人到大陸工作、求學、創業。新思路看似對民進黨政府不再針鋒相對,態度已較為緩和,但若與十八大報告對比,卻可以發現,習近平已不再強調‘兩岸融合’,而更側重大陸對兩岸關係主導權的掌控。”“兩岸從1895年開始隔絕,1945到49年雖歷經4年複合,但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卻是一段悲痛的歲月,加上冷戰時代兩岸武力對峙,台灣民眾恐共、畏懼統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如今大陸有條件主動化解台灣人恐共與畏懼統一的心態,如果讓更多台灣人從兩岸交流中獲益,就會真心認同兩岸好台灣才會更好的理念,這需要大陸更大膽的創意、更有效的作為。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