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文藝

【視頻報道】巴黎的中日泰地獄鬼展 消暑清涼陰森森

巴黎氣溫這星期一秒入夏,想要清涼就來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Chirac)看“亞洲地獄和鬼魂”展(Enfers et Fantômes d'Asie)吧:殭屍,餓鬼,3隻眼可愛又可怖的小鬼,泰國皮踏倥節,應有盡有。

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門口
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門口 Credit Ninan WANG RFI
廣告

從古到今,死後的世界一直是藝術家探究創作的神秘領域。正因為經歷過死亡的人都再無從開口,還未到的人們才會孜孜不倦地予以藝術創作,以瀕死體驗和極大恐懼與敬畏,來具象化生命終結之後的路程。鬼神創作以民俗形式呈現,死後的世界就變得色彩斑斕。

4月10日起,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凱布朗利-雅克-希拉克博物館揭開了“亞洲地獄和鬼神”展,到7月15日結束。這一展覽以亞洲鬼神和死亡哲學為主題,對中國,日本和泰國的“冥界”與穿梭在生人和死人世界之間的游離存在進行了介紹。記者採訪了策展人,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畢業的Julien Rousseau先生。

Julien Rousseau: 我們並不是想幫大家解釋清楚鬼神到底是什麼樣的,而是通過地方傳說與民俗,展現亞洲不同地區的死亡觀念。當我們開始對亞洲感興趣,就會發現其實鬼神根本不是一個可以辯論,說它存在不存在的問題,而是真實存在於生活當中的,是社會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被經歷的事情。

有關鬼神觀念,在世俗傳統和佛教,道教的影響下,中國與日本,越南,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冥界視角”具有典型的官僚體系色彩。以因果報應為規則,包括人在內的生靈依據各自的所作所為而在不同的輪迴當中輪轉着,而中世紀的生者司法體系也在死後世界保留着其倒影。本次“亞洲地獄和鬼神”展當中,可以看到使用的詞彙是“冥界公務員”。“冥界公務員”負責記錄和查看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而魔鬼來負責施加懲罰:偷盜者被熊熊大火焚燒,墮落者在油鍋里被煎炸,恩將仇報者被砍成幾段,誹謗他人者被剪去舌頭,還有人被罰永無止境地爬布滿荊棘或刀刃的高山。而為死者燒紙時,以焚燒的形式傳遞給陰間受益人的紙幣和供奉將讓受益人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賄賂“冥界公務員”與“執法”的魔鬼,以減輕刑罰。

說到魔鬼,就不得不提到驅鬼。本次展覽對道教驅鬼予以了大篇幅展示。法師通過道符和有法力的物體來對魔鬼進行定位,之後與之進行搏鬥,然後召喚天神,驅趕魔鬼。根據展覽介紹,人死後,“神”往天上走,而“怪”則往地下走,並以祭祖的食品為生。若沒有被供奉,則會變成危險的餓鬼。

Julien Rousseau: 如何驅鬼,或者讓它們變成無害的存在呢?香港80年代初的殭屍電影裡面對如何驅鬼有着很詳細的描述。他們使用古錢幣,易經和咒符來鎮住殭屍,原理就是天地萬物的調和,以及神魔世界的人事組織架構和諧。而殭屍則被認為是不調和的體現。

中國的儺戲也是展覽的重點。作為保護一方水土的傳統戲碼,儺戲召喚有法力的神,驅趕魔鬼。日本的石獅也有着春季驅鬼的功效。泰國的節日皮踏倥則是迎接從地下來的靈體,祈求他們為人類帶來豐沃的雨水和土壤。

公元1世紀經由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佛教,與日本的神道教共同影響了當地的喪葬與死亡文化。凈土教對地獄和天堂極為重視,通過對佛的崇拜與供奉,得到前往凈土之路的指引。然而,日本的“鬼”常指形態可怖,長角,身披獸皮,手持大棒的妖怪,與中文當中的“鬼”有很大區別。中文所稱的“鬼”在日本則常被稱為“幽靈”。17世紀的日本在江戶時代出現了藝術繁榮,優渥的階層喜好文學,戲劇等形式的“怪談”,較為著名的畫鬼大師有圓山應舉,葛飾北齋等人。當時的日本“幽靈”常披頭散髮,身披素衣,“幽靈畫”當中的“幽靈”則和真人身高相仿。

Julien Rousseau: 人們有相聚在一起講“怪談”的習俗,每一個“怪談”結束後,要吹滅一根蠟燭,房間逐漸變暗,這時就會有非人間靈體的顯現。在江戶時代之後,“幽靈畫”通常被掛在佛堂里,位於東京的全生庵目前收藏着最多的“幽靈畫”,在盂蘭盆節期間展覽。“幽靈畫”和鬼怪版畫不同,鬼怪版畫指的是同一時代的戲劇,演員帶着面具對鬼怪進行具象化藝術表現,而“幽靈畫”則體現的是蠟燭一根一根熄滅後,幽靈逐漸出現在房間當中。

本次展覽的“百燭怪談會”當中,首先迎面而來的是一副女鬼圖。日本稱之為“般若-波惹”,和佛教用語意思不同,這裡的“般若”指的是常常被愛情的嫉妒心所驅使的狂暴女鬼,前來向其愛侶和其競爭對手復仇。

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日本鬼則是阿岩,出自“四谷怪談”。故事當中,浪人伊右衛門和妻子阿岩生活困苦,伊右衛門要與富家女子結婚,以擺脫困境,但遭到了阿岩的強烈反對。他把阿岩毀容,並殺死了她,阿岩遂化身為鬼,對伊右衛門進行報復。在本次展覽中,阿岩的臉部青腫,眼神邪惡,手臂乾枯黑灰,披頭散髮,嘴角帶血,還帶着意思捉摸不透的笑。

在東南亞,對通姦者被罰攀爬荊棘山,同時遭受烏鴉,狗和魔鬼的襲擊的宗教畫卷和壁畫並不鮮見。在泰國,聖瑪賴尊者游化的事跡等文字遺跡也從地獄的遙想中汲取靈感。在普遍信仰中,地獄和人世間屬於慾望的層級,而中間的過渡層級則是初級天堂,再往後則是沒有形態的世界,通向輪迴周期的解放,達到涅槃。天堂以下,人們受到慾望和痛苦的支配。再往下,墜入地獄,則會變得不純潔,沾染魔鬼性。上世紀70年代開始,泰國的“地獄花園”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行現象,其中對饑餓之鬼(Phi prêt)有描述。饑餓之鬼通常用來諷刺在世時貪婪無度的僧侶,通過斂財造成其死後的折磨。

Julien Rousseau: 這些“回到人世的饑餓之鬼”是泰國展廳的超級明星。他們來自佛教地獄,回到人間尋找食物。這裡的“饑餓之鬼”體型巨大,瘦骨如柴,眼睛無神,肚皮因饑餓而鼓脹,舌頭身在外面。旁邊的一幅畫上,描繪着兩個墮入地獄的僧侶,他們長着長長的鳥喙,嘴裡叼着對方纖細的胳膊,肋骨突出在外,頭上帶着僧侶的帽子。這是為了譴責通過紋身和賣護身符來賺錢的僧侶的貪婪 。“回到人世的饑餓之鬼”處於最靠近人世的地獄分層,因而很容易回到活人的世界,混跡在街道行人當中。

“亞洲地獄和鬼神”展覽將持續到7月15日,還沒有去過的朋友,可以抽空一探究竟了。本期節目由呢喃采播。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