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明鏡書刊

從“擁抱熊貓”走向殘酷競爭的中美關係

發表時間: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從貿易戰、南海到台海問題,中美之間出現了一連串的對峙,昔日美國人希望中國和平演變的論調不再,反而被反制中共的廣泛呼聲取而代之。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促成這樣的轉變?今天的《明鏡書刊》節目,我們請來明鏡電視編輯劉欣女士,給大家詳細介紹《明鏡編輯部》第257期陳小平專訪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博士:美中關係告別天真時代,現在輪到殘酷競爭反制中共。該節目完整文字稿收錄在最新出版的第78期《內幕》雜誌中。

《明鏡編輯部》第257期陳小平專訪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博士
《明鏡編輯部》第257期陳小平專訪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博士 圖片:路透社/REUTERS
廣告

法廣:過去兩三年間,中美間各方面對峙不斷升級,劍拔弩張的緊張氣分與過去30年來中美的平緩關係大相徑庭,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呢?

劉欣:1989年後美國的對華政策主張“接觸論”,也就是希望透過將中國引入國際經濟體系,帶動中共政權轉型。但幾十年過去了,中國並未走向民主,反而背道而馳,美國若再向中國出讓市場,將會養虎為患,所以中美關係開始出現變化。中國轉型問題專家程曉農博士在接受明鏡火拍專訪時說,這是中美戰略關係的“重新定位”。

法廣:由此來看,目前正在進行磋商的中美貿易戰背後,似乎藏着一個格局更大的棋局?

劉欣:是的。程曉農分析,特朗普目前的所作所為,其實是為了打破經濟全球化給美國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美國製造業遷移海外,走向空心化,給了以出口為主的中國趁虛而入的機會,形成現在美中貿易逆差的惡果,促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彌補貿易支出。為了不讓經濟崩盤,特朗普選擇發起貿易戰,企圖改變經濟全球化給美國造成的負面後果。

有趣的是,作為制度受益者的中國,堅持希望保持這個單方面對其有利的外貿格局。所以現在北京反而成了自由貿易主義的主張者,而帶中國入門的美國,卻反過來被批是孤立主義。兩者角色的轉換,令人玩味。

法廣: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北京表面上的姿態顯然也端得非常高,這意味着中國對於打這場貿易戰很有信心嗎?

劉欣:對此,程曉農也點出其中的貓膩。中國之所以擺出高姿態,是因為作為一個專制政權,政府表面上不能對外示弱,否則將會面臨龐大的社會壓力,但私底下給些甜頭卻是可以的。特別是中國經濟不如表面光鮮亮麗,可以說現在市場都是由房地產泡沫給撐起來的,一旦這個泡沫破了,中國經濟就失去支撐。所以北京現在寧願在進口方面鬆口,也千方百計要保住對美國的出口。

不過,雖然基於專制體制的本質,北京需要樹立外敵,來讓國內民眾輿論有宣洩的出處,挑動民族主義宣傳,讓槍口一致向外。但實際上,中國政府絕對不願意真正開戰,讓爭議升級到大規模的對抗,這是北京極力想避免的。

法廣:既然中國不想打貿易戰,那麼他們會對美國妥協嗎?

劉欣:根據程曉農的觀察,目前美國處於主動狀態,而中國則是採取被動的防禦性狀態,在一不讓步二不認錯的基礎上,採取“拖刀計”,邊走邊擋,雙方來回試探。美國可能會採取懲罰性關稅的手段,而中國則會高調對抗,檯面上高姿態,但私下會稍作讓步。可以肯定的是,中美貿易將會重複摩擦、妥協的循環,持續二、三十年之久。

法廣:事實上,除了貿易戰之外,美國也在南海和台海問題另闢戰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劉欣: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北京對美國玩的兩手戰略。程曉農分析,中國一向視美國為假想敵,不僅在經濟上佔便宜,在軍事上也不斷擴大軍備。美國發現,如果他只在經貿關係做反應,而在軍事層面沉默,那麼中國將會緩步逼近美國。

回顧歷史,當年珍珠港事變前,日本和美國也有過類似的摩擦,華府深知這種得寸進尺的作法背後,是有戰略意圖的,所以也在軍事關係選擇直面北京,在程曉農看來,這是美國的一種自保策略。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