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政治

美國兩大報同時指出習近平領導圈子內部出現嫌隙

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同時指出,中美兩國貿易戰雲密布下,中共的領導層內部出現嫌隙的跡象。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低估美國特朗普政府打這場貿易戰的決心,以及在國內推行過度嚴厲的去槓桿化和收緊債務政策,已經對中國主席習近平造成政治上的傷害,唯一不明朗的是這個傷害有多深。紐時的報道則指出,中國的領導層表面上對特朗普的關稅和貿易戰擺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但中共高層內部已明顯露出不安的跡象。

習近平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 2018年7月26日
習近平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 2018年7月26日 路透社
廣告

紐時的報道指出,最近數日來,中國商務部的官員、警察和其他單位的人員,傳喚了大陸的出口商人,查問他們未來的計畫,包括會不會辭退工人和將生產線搬到其他國家。

報道指,中國股市連番下跌,人民幣兌美元從4月中以來,已經下跌9%,網上的審查員則忙着刪除批評的帖文,有些批評甚至還直接指名習近平。國有的傳媒,則緊跟官方路線,甚至連“貿易戰”這三個字也盡量少提。

報道指出,在這場貿易戰中,儘管中共可以依賴其獨裁的政治架構來杜絕異見者的聲音,確保執政地位,並且可以期待美國的選民因為貿易戰帶來的痛苦而將特朗普趕下台。但紐約時報指出,共產黨本身也有其致命的缺失。

報道指出,中共需要經濟增長作為對權力壟斷的借口,而且它執迷於嚴打手段對付社會動蕩。習近平的強人統治事實上已經干預了有效的決策流程,官員們個個都報喜不報憂,並將所有的決定權都交給習近平拍板,而在習近平發出號令之後,官員們又個個唯唯諾諾嚴格執行,管它是好的還是壞的命令。

報道引述廣州暨南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陳定定說,政府內部現在有些人建議中國應該更強硬,對特朗普要反守為攻,有些人則認為應該對美國的要求作出讓步。陳說,這個辯論“是一個健康的發展”,對決策過程增加透明度。

但報道指出,有人認為這反映了習近平所造成的政治弱點,大家都議而不決。報道引述香港的大陸政情評論員林和立說:“這一切都顯示了習近平對權力的一把抓已經有所鬆動。他已經不能履行作為黨內最後調解人的責任。”

紐約時報強調,這並非以為習近平的地位呈現不穩,但貿易戰帶來的爭辯,再加上國內連番發生疫苗醜聞以及P2P網貸平台倒閉事件,已經讓習近平的批評者壯了不少膽色。

紐時並且引用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早前發表的一封公開信指出:“特別是此次中美貿易戰爭,將國力的虛弱與制度軟肋暴露無遺,更加強化了不安全感。”

報道又引用上個月央行研究員與財政部之間發生的激辯,作為中國政府內部的嫌隙已經公開化的一個象徵。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7月13日撰文,暗批財政部的工作未能積極配合,文章說:“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沒有赤字增加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耍流氓”。此文引發了市場上關於金融與財政的新一輪爭論。到了7月16日,財新網署名為“青尺”的一位財政系統人士反駁指出,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起來。財政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已統籌考慮多種渠道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

華爾街日報亦同意央行與財政部官員公開“罵戰”,反映了中共內部出現不協調。

華爾街日報以《習近平是否仍然是中國唯一說了算的人》為題發表文章指出,習或許仍然是,但他集權於一身,已經妨礙到他致力收緊債務危機的努力。

報道指出,本周二中國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反映經濟下行,特別在投資方面,數字是2000年以來的新低,經濟出現疲滯,中共的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亦逐步浮現。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的矛盾從幕後走向台前,本來已經將經濟決策大權交給習近平的中國國務院,最近卻反常地採取主動,呼籲國家必須要經濟增長。

報道指出,習近平的招牌動作--去槓桿化,就是一個集權一身卻壞了事的例子。人人都知道中國需要減輕債務,多做有效的投資,但同時收緊債券市場和打擊影子銀行,往往造成嚴重的風險,尤其對本來就難以向銀行借貸的微小企業。

今年地方官員親眼看到借貸平台一個一個的倒閉,微小企業情況處境凋零,非銀行的貸款,包括企業債券和影子銀行的借貸,光在4月份就急跌1.5萬億元,現在決策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寬銀行借貸,從而使得過去兩年來的去槓桿化努力,付諸流水。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或許正邁入一個權力交易階段,習近平的反對者現在顯得更有信心,但這又會影響到政府有效地對付經濟下行的政策。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