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學習近平扛200斤10里山路不換肩 上山下鄉不給城市添堵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一直遭擠壓的共青團中央忽然宣布,力爭三年內組織超過一千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志願下鄉,此言一出,立刻喚起中國幾代人“上山下鄉”的痛苦回憶。

習近平15歲開始,曾在陝西梁家河“上山下鄉”,度過7年知青插隊歲月。
習近平15歲開始,曾在陝西梁家河“上山下鄉”,度過7年知青插隊歲月。 網絡圖片
廣告

共青團中央這是跟習對着幹嗎?不,這是在響應習的號召。共青團中央稱,這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與“鄉村振興戰略計畫”。消息傳出後,中國網絡反應強烈,浮想聯翩。

從網絡反應看,多數人把它同毛澤東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同起來。網民日出江花說:“這就是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廣闊的天地去鍛煉’的再版,沒什麼新意,城市就業壓力大,換個說法,忽悠農村的孩子返回農村,權貴們的孩子就不會。這一點還不如毛時代!”無雙夜奔認為:“上山下鄉是件大壞事,對我們全體老三屆來說,它還是一場飛來的橫禍。當然,有個別人可能會從橫禍中得益”。

習近平也是當年千千萬萬下鄉知青中的一個,他的父親習仲勳被毛澤東打倒,他作為“黑幫子弟”受迫害的後人來到陝西梁家河插隊。但是習近平“從橫禍中得益”,後來飛黃騰達,結果這一段插隊生活在他眼中變得十分珍貴:“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我幾乎那一年365天沒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颳風我在窯洞里跟他們鍘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後跟他們去放羊,什麼活都干,因為我那個時候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我不換肩。”

扛200斤走10里山路不換肩令人嘆為觀止,更神奇的是,在那個禁書的歲月,習近平白日“什麼活都干”,晚上成了讀書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里引用梁家河村民回憶,十五六歲的習近平,“炕頭上的書堆得滿滿的”,“在梁家河插隊的這段時間,近平還閱讀量大量書籍。政治、經濟、哲學、文學方面的書,他看得真是太多了!”怪不得他現在要鼓勵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但有些網民把此舉同經濟寒冬、貿易戰等等聯繫起來。NVTE:“五十年前他們提議上山下鄉,現在又要主動放棄養老金,幹得漂亮! 貿易戰方興未艾、彙率、股市齊齊不保、出口、樓市瑟瑟發抖,值此國難當頭之際,華夏大地人人憤慨,炎黃子孫個個爭先”。

有人則譏諷:“有錢高收入的年輕人去大城市城市化,為國接盤;沒錢低收入的年輕人上山下鄉,不給城市添堵。政策為兩類人都指明方向,都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珠海西天:“從鼓吹‘上山下鄉’到‘進城務工’,從鼓吹‘加速城市化’到‘建設美麗新農村’,從治理城市擁堵到農村是廣闊天地---直到當下放鬆放開大中小城市入戶,這是一首頭尾相連的搖滾樂,搖擺,搖擺,盡情地搖擺。”上善若水:“現在大城市都要開放戶籍了,想問一下,何時再來上山下鄉?想爭取落戶農村的名額?”

一度被欽定為毛澤東接班人的林彪副主席“反黨集團”制定的『五七一紀要』又被搬到網上,裡面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失業。網民壯漢評論:“林總直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僅此一點,就充分證明林總跟老毛比,誰才是真正關心人民痛癢!”

文革結束後復出的鄧小平說的一段話也被搬了出來。網民交泰提醒大家:“1978年,鄧小平在談起全國1700萬上山下鄉知青問題時說:‘國家花了三百多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這句話,不知戳痛了多少知青的心,惹哭了多少走過那段灰暗歲月的人。”

下鄉的多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網上有一個自稱小秘書的五十年代生人編了段子:“小的時候,餓得不行;走進學校,穿得不行;文革時期,讀書不行;上山下鄉,不去不行;回城工作,關係不行;混到退休,工資不行……”

還有一位說:“扛二百斤包,走十里山路,不帶喘氣的,如果我們也能夠…..”,好像很羨慕習主席,但是力不從心。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