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美貿易戰

貨幣戰 習近平要讓中國捲入更兇惡的廝殺?

美中貿易戰是一系列誤判的惡果。從最初的幾百億懲罰性關稅,打到現在所有的中國輸美產品都極可能被特朗普克之以關稅,很難說習近平沒有誤判。現在,北京使出更危險的一招,讓人民幣“破七”,分析指出,這是預備打貨幣戰甚至引發金融戰的危險招數。

圖為面值100的美元、日元、人民幣。
圖為面值100的美元、日元、人民幣。 REUTERS/Truth Leem/Files
廣告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習近平履行十二月一日特習會承諾,不要在五月份悔棋,不會發生特朗普對兩千億美元產品課徵百分之二十五的高稅。如果習近平履行六月底大阪特習會承諾,特朗普不會宣布對全部中國產品準備從九月一日起課徵百分之十的關稅。

特朗普窮追猛打,習近平決定全面對抗。中方宣布,停止購買美國農產品,針對特朗普的農業票倉猛攻,顯然,中國的反應顯示對談判已不抱任何希望。當然,中國對特朗普敗選仍然抱着希望,要不專門押寶“大豆戰略”,封鎖特朗普的票倉。據指出,大豆期貨價格已下跌四分之一,美國農業部估計,近一半美國農民已經陷入了虧損狀態。

然後緊接着發生了讓全球股市大震蕩的事情,人民幣彙率“破七”。

讓人民幣彙率破七,啟動貿易戰?這是一招絕少使用的危險武器,效果強烈,華爾街狂跌,世界股市狂跌。人民幣彙率破七,會使得特朗普對華關稅效果頓減百分之十。就在頭一天,『紐約時報』分析還稱:“官方將不得不面臨讓彙率下跌過快的風險,這會在中國引發恐慌,導致資金外流。”看來,北京已顧不得考慮這麼多。

人民幣破七以及中國央行發表的相關談話,終於給特朗普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得他把競選時要把中國列入貿易操縱國的承諾落實。美國財政部以從未有過的快速度宣布,中國被列入貿易操縱國。中國央行在彙率破七後發表指責美國的聲明,這被美方解讀為明顯的操縱貨幣報復美國的姿態。

美國財政部隨後宣布中國為貨幣操縱國。現在,中美兩國,世界經濟,都要承受這場越來越惡化的貿易戰的惡果。法國『世界報』擔心,貨幣戰如果全面爆發,最後會使歐盟遭殃。更大的擔心在於,貨幣戰轉化為金融戰,後果將無法估量。

經濟狀況明顯惡化的中國打貿易戰的本錢在哪裡呢?

習近平指望拖到特朗普下台後與他的繼承人再談,談出一個比較有利中方的協議?分析人士指出,一則很難保證中方的策略奏效,二則為此硬碰硬付出的代價恐怕太大。

即便特朗普不能連任,他還有整整一年半的任期。中國與特朗普死硬對抗,特朗普豈肯善罷?

學者何清漣指出,“從當前世界貿易結算體系來看,美國擁有可掌控貿易支付的全球金融控制系統和兌換交易的金融支付結算系統,美國財政部可實施金融制裁。如果中美貿易戰延伸到金融,資本市場的制裁甚至彙率戰,可能出現資產被凍結和特定商品的世界貿易被禁止等情況。習總的思考題:買大豆合算,還是打金融戰核算?“『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分析,特朗普班子里有一批鷹派,他們不滿足於打貿易戰,他們還想打金融戰科技戰,打全面冷戰甚至不惜局部熱戰。特朗普本來還不算鷹派,他主要關心的是打贏貿易戰,如果中方能給他一個看上去不錯的協議,他很可能就滿足了所以對中共而言,讓特朗普在貿易戰上贏一把反而更合算。

即使不考慮特朗普的後續反擊,分析人士指出貨幣貶值的潛在風險很大。理論上講,人民幣貶值了,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有競爭力,可以部分地彌補中國在貿易戰中的損失,但是,由於中國外債增長速度非常之快,2017年增長20%,2018年增長12%,中國的債務率上升速度全球第一。根據國際機構的研究,官方公布的數據仍然大大低估了外債水平,總的外債數量可能在3萬億到3萬5千億美元,比官方公布的高處1萬多億美元。那麼,中國的外彙儲備截至6月,大約是3萬1千億,因此,人民幣每貶一點,這些美元外債的成本就會增加一點,中國企業承受的負擔也會相應增加,一旦突破臨界點,就會引發違約潮,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打擊。專家指出,債務率的上升速度是決定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決定因素,

另外一個危險是,如果市場形成人民幣將不斷貶值的預期,就會產生資金外逃壓力。2015至2016,由於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貶值,引發了一波資金外流潮,中國政府後來動用了1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彙儲備穩住人民幣彙率。

有分析人士以為,習近平不太考慮這些“技術性問題”,否則貿易戰不會打到今天這種地步。習近平相信,與大豆賣不出去就會怪怨特朗普的美國農民相比,中國有足夠的承受能力。時評人士胡少江分析,造成習近平誤判的根源在於體制內外的“輿論一律”,在黨內,誰懷疑習近平的對美戰略已經成為是否維護習核心的重大政治問題,而官媒以及所謂的智囊,只說領袖願意聽的話,到處宣傳貿易戰美方損失更大,中國體制的優越性決定了中國對貿易戰有巨大的承受能力。讓高層“陶醉在一個自我營造的幻覺中”。

中方似乎也在做最壞打算,『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已號召中國民眾為困難時期做好準備。”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