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港文議中國戰狼外交歐美雖生厭 亞非拉仍親華

“戰狼外交”主要用於表達“中國有權不高興”,其程度可由口誅筆伐,如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炮轟所駐國,到鼓勵舉國作經濟制裁,如前幾年祭出“限韓令”,重創韓國各大產業。香港01說,全球有逾190個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只佔了其中一小部份。在中東、拉美和撒哈拉非洲多國,中國的形象都顯著正面,中東歐諸國則正負看法大致各半。

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 法廣資料照片DR
廣告

據香港01今天報道說,中國“戰狼外交”受質疑,西方對華態度達臨界點?

“由新加坡到瑞典,中國霸道的影響力大計迫使各國抵抗,並調整與北京的關係。”美國前國防部官員、新加坡國立大學資深訪問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11月7日以此為題,在《南華早報》刊文指,中國的海外統戰攻勢弄效反拙,致令各國輿情反彈,政府推出反制措施。新加坡淡馬錫總裁、總理夫人何晶在Facebook分享此文,此舉雖不代表她必然認同文中內容,但至少是認為有討論的價值。

該報道說,唐竹安所講中國外交現象,近年被概括稱為“戰狼外交”,這名字更遭官媒如《環球時報》報道和批駁。

可是“戰狼外交”如此包羅萬有,其實就只是將批評者所不滿的中國外交行徑,籠統概括地擠進一個引人注目的名詞,用諸於政治宣傳或許很有效,但就無助於理解中國在世界舞台崛起的影響。儘管如此,以唐竹安一文為引子,可見近年各國出於對華戒心,採取愈來愈多的防衛措施,類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報道稱,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作為全球化領導者,華府如今指責中國從中獲取不正當優勢,損害美方利益,於是乎對中企設下重重審查,由投資美企到市場准入,刁難日多,特朗普政府更主動展開關稅戰,企圖迫使北京就範。一如中國對外設限自衛,華府很多時都以國安為封殺為由,當中以華為禁令最為人所熟知。

中國有鑒於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對國安領域至為敏感,特設線上線下各種審查和監控。西方國家近年也有此趨勢,在反恐以外主打另一國安議題:反外國干政。例如自從澳洲爆出有國會議員收受華商的政治獻金,干政門餘波持續至今,其間坎培拉更大舉修訂相關法例,矛頭直指中國。

該報道稱,在中國眼中,這些西方國家是“挑釁”和“偽善”;在西方國家眼中,盟友們只不過是“以毒攻毒”。實則雙方互罵正好反映,過往中外關係的“純經貿”定位已面臨嚴峻挑戰,雙方不只是在商場上競爭和合作,現在還有可能要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領域,正面衝突,NBA涉港風波便是小規模示範。

西方對華態度是否到了臨界點?中國外交是否步入轉折階段?中國經濟實力愈強,主導的經貿網絡愈廣闊,必然更需要捍衛自身政經利益。一旦北京要判斷誰是值得信賴的生意夥伴,界定可分配利益的持份者,組織各方以維持營商環境,中外各國都會發現,原來政治和經濟密不可分。

據報道說,更為要者,全球有逾190個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只佔了其中一小部份。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相比去年,北美和西歐多國對華看法轉為負面,或更為負面,但在中東、拉美和撒哈拉非洲多國,中國的形象都顯著正面,中東歐諸國則正負看法大致各半。

據該報道指出,其實在廣闊世界之中,甚至在西方陣營之中,不是那麼多國家覺得,對華政策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雖然反覆強調不是“另搞一套”國際秩序,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規畫和“命運共同體”理念,大概也是有見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如尋找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