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香港區議會選舉猶如海嘯反對派大勝在望

發表時間:

11月24日香港舉行了第6屆區議會議員選舉,這場被視為是反送中運動後“民意公投”的選舉,共計有294萬人前往投票,投票率高達71.2%,創下香港歷屆選舉投票率的歷史新高。在本台截稿前,計票工作過半,泛民派獲得343席,已經超過半數,親北京的建制派則僅僅獲得41席。

第一次參選區議會的香港民陣召集人岑子傑獲勝後
第一次參選區議會的香港民陣召集人岑子傑獲勝後 香港01
廣告

本屆區議會選舉共有1090名候選人,爭奪452個席次,還有27席屬不直選的“當然議席”。絕大多數投票站於投票結束後當場點票,群眾可依法入內監察點票過程。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晚上在社交網站撰文,指這幾天是“久違了的寧靜”,今天“看不見暴力”,看見“市民井然有序、動輒排隊個多小時行使其公民權利,投下重要的一票”。

24日的香港區議會選舉和平舉行,在反修例示威浪潮下,民主派形勢向好,支持修例的建制派一直挨打,近日大打“反暴力牌”力挽狂瀾。區議會議席的多少與分布,對日後香港政治版圖影響相當大,眾所周知,這涉及明年立法會選舉、日後特首選戰的選委版圖。

香港18個區議會在回歸以來一直由建制派壟斷。一旦泛民主派取得多於半數區議會席位,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將得到更大主導權;要爭取超級區議員席位,也有更多人選。

此外在香港特首選舉委員會1200個席位中,有117個席位,由區議員互選產生,採全票制。過往建制派主導區議會之下,這些選委席位都由建制包辦。民主派在上屆選委會有325席,如果這次區選過半繼而盡攬117個特首選委席位,民主派將坐擁約440席,佔1200人組成的選委會三分之一,足以左右大局。

分析指出:在地區層面,香港區議會有更多隱藏的影響力,平時較少得到公眾關注。本屆十八區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在主席位置、地區建設、各區資源分配上,擁有實質的控制權。一旦泛民主派奪得區議會主導權,或會為這些地區勢力分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形容,這次投票情況猶如“海嘯”,是選民對時局的回應。

何君堯落選

18天前被人刺傷的建制派議員何君堯在屯門樂翠選區落馬,受到普遍報道。有十多名市民前往何君堯辦事處門外倒啤酒及茶,慶祝他落敗區議會選舉。還有大批市民喝啤酒,慶祝該選區民主黨盧俊宇選舉勝出,成功當選的民主黨盧俊宇稱不會忘記721白衣人事件,至今仍未水落石山,亦不會因當選而感自滿及驕傲。

盧俊宇還指出,即使泛民今次取得眾多議席,但此刻仍不忘理大學生、早前被捕及喪失性命的學生,希望往後日子能在議會內外守護更多的年輕人,包括爭取提供適切醫療予受傷的學生,並鼓勵更多年輕人參政。

岑子傑當選

另一位在反送中運動中被人用錘子打傷頭部的民陣召集人岑子傑也參加了區議會選舉,他周日還需要撐着拐杖四齣拉票,結果他得到3,283票,以840票擊敗競逐連任的建制派公民力量黃宇翰,成為沙田瀝源選區的新任區議員。

岑子傑當選後感激瀝源的選民,說勝選非個人的勝利,而是香港人的勝利,他又稱只是一個開始,希望各區民主派都可以取得過半數議席,亦希望強硬的林鄭亦會順應民意,落實五大訴求。

香港民主抗爭持續超過五個月之後,和平舉行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與投票率皆創下歷史新高,泛民派如果以高票獲得區議會選舉,是否可以被解讀為對林鄭月娥與港府的不信任投票?又將如何影響香港局勢接下來的發展? 是各界密切關注的議題之一。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