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中共應該關注一些知識分子“情緒低沉”的問題

發表時間:

告別2019,迎來2020,年際之交的中國狀況,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議題的分析評論。

圖為中國國旗
圖為中國國旗 網絡照片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2019是中國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最大戰略壓力實現軟着陸的一年。”“貿易戰在這一年達到高潮,香港的修例風波來得突然而且猛烈,美國和西方對新疆治理的攻擊拉出對華博弈的另一突出戰線。國內則延續了經濟增長的下行態勢,帶出了一些圍繞明星企業的‘996’等新型社會爭議。這一年首先應當說過得波瀾起伏。”“我們需要在2020年克服一些制約張力進一步釋出的節點性障礙,它們包括基層有些公務人員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民營企業家投資意願的低迷等等,它們是中國經濟高速運行不可缺少的兩個輪子。另外還應關注一些知識分子‘情緒低沉’的問題,他們是意識形態實際面貌的關鍵環節。要與他們多溝通,繼續提升中國團結的質量,讓全社會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斷得到內在的強化。”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12月22日在海外發表‘財產公示,請自常委始’文章,呼籲中共推行財產公示制度,中共政治局七位常委應率先公示財產。去年此刻,鄭也夫曾發表‘政改難產之因’文章,直言中共領袖所做的所有事,唯一能載入史冊的,就是引領中國共產黨體面地淡出歷史舞台。在中共對社會言論空前打壓下,鄭也夫是知識分子中少有幾位大膽敢言者。過去引領中國公共輿論場的自由派,近年遭遇‘六四’以來最嚴厲政治管控壓制,陷入萬馬齊喑困境。”“2012年以來,曾活躍於公共輿論場、引領思潮的自由派,日趨消聲,普遍沉寂;相反,左派及民族主義分子更活躍,撻伐自由主義聲音甚囂塵上。”“昔日自由主義啟蒙的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出現分裂,分化出所謂新左派、文化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施特勞斯派等思潮,在知識界、公共輿論與自由主義形成分庭抗禮之勢,為中國政治秩序和發展模式背書,使自由派主張遭到相當程度制衡。”“‘分化’的基本衝擊是中國發展模式帶來的‘成果’,改變了一些知識分子對自由派主張的看法。隨着30多年發展,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增強一些人的自信,讓他們不再像早年那樣推崇源自西方的自由主義,轉而思考、提煉中國經驗。甚至連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美國日裔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修改結論:‘唯一確實可與自由民主制度進行競爭的體制,是所謂的中國模式’。”“然而,中共當下對社會言論和思想空前打壓,幾近文革時的萬馬齊喑,不僅讓西方和國際社會普遍擔憂,更令國人焦慮中共走回頭路。”

香港《明報》署名孫嘉業的評論稱:“相較於2019年的驚心動魄,2020年對於內地政壇來說,將會是相對平淡的一年,但今年的焦點將由政治轉移到經濟。2020年不僅是北京確定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也是中共定下的全面脫貧之年,今年底更是內地十三五規畫的成果驗收時刻,而今年秋季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會審議中共對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十四五)綱要的建議。”“2020年最大的隱憂仍是中美關係,無論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如何成功,美國朝野對華敵視應無太大懸念;春季習近平訪日後,北京不大可能高調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了;但普京在紅場大搞二戰勝利75周年閱兵,習或會去捧場;中美關係和朝美關係若持續緊張,今年的韓戰爆發及中國參戰70周年紀念日,北京或會高調紀念。”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