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新冠肺炎:中國政府可從“危”中獲“機”?

發表時間:

法國周四(2月20號)發行的法國幾份大報頭版關注焦點不盡相同,但在內頁都給依然在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蔓延的2019新冠狀病毒留下了一定版面,從不同角度予以關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在北京安華里社區視察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在北京安華里社區視察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Xinhua via REUTERS ATTENTION EDITORS
廣告

在《人道報》的同一個版面,里爾天主教大學歷史學教授古爾蒙在分析了中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後指出,北京幾周來的糾正措施也會對今後的統治帶來持續性的影響。作者指出,疫情和信息不透明一度導致社交網站上民怨四起,但北京立即採取了更嚴厲的網上監控措施來阻止“輿論疫情”的蔓延。中國政府利用有效地將上億人口強制實施隔離來控制疫情展示中國人民與緊隨領導應對疫情的全國大團結大局面。作者指出,“危機”這兩個字從字面上看本身就十分清楚,是“危險”也是“機遇”,所以,如果說中國領導人在疫情爆發初期無能為力的話,他們很快就抓住了長期維護執政權的機會。


與病菌共處是人類的宿命

法共《人道報》相關版面的主題關注 “中國如何應對疫情?”,邀請了三位專家分別從病理學,社交網站信息傳播影響和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後果層面分析。帕特里斯·德伯雷(Patrice Debré)是免疫學教授,他在文中試圖從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角度客觀看待新冠狀病毒疫情,指出,傳染病的到來是人類與無處不在的細菌共處關係鏈的斷裂。 實際上,地球上的細菌細胞無處不在,它們寄生在動物、植物、空氣、水和土壤中,其數量可達已知星球數的50萬億倍之多,所以,人類必須了解如何在突如其來的傳染事件中生存,也應該承認這類事件是如法預測的。這位大學教授認為,對這些超出人類掌控範圍的流行病事件的對策應該包含三個級別的行動:出了對新興病原體進行研究和監視,採取公共協調和健康外交政策外,還須要求得到正確的疫情信息,與民眾進行溝通和教育。他指出,從目前的局勢看,推廣危機文化意識看來勢在必行,而只有這樣,方可有效理智地消除大眾的恐懼感,政府採取的措施方可獲得民眾理解,而謠言才將隨之而被終止。

在《費加羅報》的科技版上,對2019新冠狀病毒關注的角度是:非洲如何準備應對可能到來的疫情,。報道指出,目前非洲唯一感染者已經痊癒出院,不再是病毒攜帶者。在對非洲國家與中國來往人員情況評估後認為,最據感染危險的國家是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南非,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國家也最據應對危機的能力,但其他幾個同樣具有危險性的國家,包括尼日利亞、安哥拉、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等應對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在這些公共衛生防疫條件較弱的國家加強幫助。對未來可能的疫情發展問題,《費加羅報》指出,目前最大的挑戰和難題是那些沒有任何癥狀的感染者是否會成為傳播源?因此,是否要對所以人下飛機時實施檢測?但從技術層面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處於火藥桶上,但市場卻在微笑

刊登在《回聲報》辯論欄目上的一篇關注世界目前整體地緣政治的專欄作家文章值得一讀。文章的作者是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這篇文章題為: 世界處於火藥桶上,但市場卻在微笑。

導言中,作者寫道,在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的背景下,美國與中國,伊朗,朝鮮以及俄羅斯的緊張關係更具威脅性,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混亂局勢加劇。作者認為,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呈現出來的最具危險性的時刻。而危機是經濟,金融脆弱性和錯誤的政策導致的可預見的後果。

作者將一觸即發的危機責任推向美國,認為華盛頓推行不斷增長的戰略競爭,至少導致了與四個國家,即中國,伊朗,朝鮮和俄羅斯的關係異常緊張,而這些國家都希望終結目前由美國引導的世界秩序。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大選結果可能帶來美國全球政策的改變對這些國傢具有決定性的後果。這也是一些國家希望特朗普離開白宮的原因。魯比尼在文中指出了網絡戰的風險,認為,中俄朝伊四國的網絡駭客可能在美國大選中針對幾個目標採取行動,包括大量釋放假信息和偽造視頻影響民意。美國和歐洲的金融系統也是襲擊目標之一。

對於美中關係,作者認為,兩國之間在科技,信息,貨幣及金融之間的冷戰日益加劇。從短期來看,新冠病毒的影響可能超過目前預測,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給對全球供應鏈和企業信心造成的影響也將比目前市場的樂觀氣氛更嚴重。作者預期,到明年,中美之間的冷戰有轉化成熱戰的風險。他的理由是,肺炎疫情下受到沸騰民意質疑的中國政府需要找到一個外部的替罪羊緩解壓力,台灣,香港,越南和美國在南海的軍艦都可能成為北京的出氣筒……

據維基百科的介紹,魯比尼成功地預測了2008年金融海嘯, 但由於其對經濟持悲觀論,而被冠以“末日博士”的稱號。

各大報紙頭版關注焦點

右派《費加羅報》關注巴黎市長選舉,指出共和黨人推出的競選者拉希妲·達狄(Rachida Dati)民調指數首次超過現任市長安娜·伊達戈(Anne Hidalgo),給右派奪回首都市政府帶來一線希望;經濟類《回聲報》聚焦法國如何應對本周六即將停止運轉的費森海姆核電站未來面臨的拆除工程的各種挑戰。《解放報》關注的是法國律師七周來的罷工帶來的司法危機。

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二推出針對打擊“伊斯蘭分裂主義”的措施計畫中規定今後禁止外國衣瑪母在法國傳教的措施繼續引發專註,天主教《十字架報》頭版就此提出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着外國勢力干預的終結?法共《人道報》頭版關注的是法國退休制度改革,在今天法國幾大公會第十次發動反對退休制度改革的機會遊行行動之際。《人道報》頭版指出,馬克龍政府採取了各種手段不讓民眾了解退休制度改革帶來的後果。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