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香港/政治

美國人口普查有人發起“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運動

美國目前正進行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有一群在美國的港人發起活動,呼籲其他在美國的港人填上“香港人”的身份,澄清中國人之間的分別。發起這次活動的波士頓愛默生大學(Emerson College)港生許穎婷告訴蘋果日報,在美台灣人已推動同類活動40年,申報台灣人的人口不斷增長,已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族群,更有利爭取貼合台灣人需要的資源和政策。

香港中聯辦資料圖片
香港中聯辦資料圖片 © 法新社圖片
廣告

事實上,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最近一次有關的民調顯示,港人自認是“香港人”的認同指數是最高的78.9,其次是自認“亞洲人”的72.8、“世界公民”的66.9、“中華民族一分子”的67.3以及“中國人”的66.0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58.0。

許穎婷去年4月在愛默生大學校報發表題為《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文章,指出在美台灣人推動在填寫人口普查表時申報是“台灣人”的活動,已有多年,使她決定推動類似港人身份認同活動,“尤其是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了許多事情,是否應該借10年一次的美國人口普查,帶出一個主題活動去團結在美港人。”

她指出,英文沒有華裔和中國人之分,統一叫Chinese,所以外國人不明白種族上是“華裔”,但政治上不是“中國人”的概念,“許多亞洲人同樣是華裔,但他們可以跟據出生地或居住地,因為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申報自己是越南人、日本人、韓國人。為何台灣人和香港人就必須認同自己是Chinese?”

她表示,推動活動時遇到不少挫折。首次是起步較遲,準備、宣傳工作非常急促;加上美國爆發武漢肺炎,原定街站活動等在居家令下遭取消,因此很難接觸年紀較大,或較基層、沒有上網習慣的一群。在Facebook刊登的廣告,也受到一些簡體字留言攻擊,廣告後來更被下架,他們要不斷修改設計、字眼,以滿足網站要求。

許穎婷表示,這只是一個起步,希望可喚醒在美港人的“香港魂”,知道香港是一個族群,而且數字每十年遞增,“數字可能微不足道,只是單純一個數,一個人口統計,但對於衡量港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非常關鍵”。

台美公民協會(TACL)自1990年起便進行同樣活動,2020年踏入40周年,也是第四次大型宣傳;過去每一個十年,都可看見在美台灣人人口不斷在增長。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中,約有23萬人在種族欄中填寫“台灣人”,較2000年時增長59%,顯示越來越多台灣民眾認同台灣人身份。

“台灣人”多了有什麼好處?台美公民協會負責公民參與的胡若涵表示,這並非一加一等於二,不能簡單地量化成實物,但人多自然勢眾,有一定數量就可以向地區政府或當區眾議員施壓,確保意見得到重視,從而爭取更多資源和權益。

她指出,台灣在國際中若更有地位,可以帶來更多好處。就像這次由中國輸出的武漢肺炎瘟疫,台灣在防疫上表現突出,若世界衞生組織重視、參考台灣的意見,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在台灣出生的胡若涵強調,即使說同樣語言,台灣人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就像南韓人、越南人不會是中國人一樣。雖然有些在內戰後,由中國撤退至台灣的國民黨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身份,但本土出生長大的台灣人不會接受,“在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去認同自己身份社群,並且互相尊重對方的不同選擇。”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