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美國面臨中國的新挑戰

發表時間:

《費加羅報》網站刊出三篇與中國話題相關的長篇報道,分別對中美關係、中美台關係、台海兩岸圍繞台灣在世衛組織地位問題上展開的較量,以及中美利用軍事手段在台灣領空或水域展示武力的情況進行了報道和分析。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首先,《費加羅報》刊出長篇撰文,剖析了美中關係的最新動向。該報指出:華盛頓終於形成了針對抵制北京霸權的計畫。早在7年前,保守派知識分子戴維-高德曼就開始關注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新人造衛星時刻”。他曾表示:中國正在獲得“令美國破產”並“很快超過美國”的辦法。實際上,此種提法是與1957年蘇聯衛星升入太空對美國戰略領域造成的殘酷衝擊相提並論。新冠疫情危機是否可能成為對付北京的良好時機?對此,高德曼認為:至今為止,除了激烈的言辭將武漢病毒歸咎於中國並威脅賠償外,並無其他令人信服的說法。

文章回顧了美中兩國的發展史,從巨大差異到美中建交;從柏林牆的倒塌到西方世界對全球化的高漲熱情;以及隨之而生的“市場需要適應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想法,中國從而成為西方眼中的“敵對夥伴”。尋求廉價勞動力的西方工業外遷,中國逐漸變為“世界工廠”。接着到了特朗普時代。特朗普提出美國至上,挑戰全球化,發動美中貿易戰,提升關稅等主張。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爆發了新冠疫情。在仔細審視對手時,美國發現了頗令自己感到震驚和屈辱的脆弱之處,這便是:對中國的醫療設備的過度依賴。列寧曾做過這樣的預見,他說:西方向中國出售了有可能扼殺他們技術和經濟的繩索。有鑒於此,特朗普針對中國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必要的再工業化的言論似乎不幸被言中。

高德曼在即將出版的有關中國挑戰的新書中提出了一種富有顛覆性的觀點,同時認為:中美之間的對抗不會演變為軍事衝突》這將是一場技術戰,中國的目標是不發一槍便可取勝。

中美較量中,台灣在世衛組織問題上挑戰北京

今天,5月18日星期一,世界衛生大會以線上虛擬會議形式召開。受到華盛頓支持的台灣打算爭取重獲其在世衛組織中的觀察員地位。《費加羅報》刊出報道,披露了恢復台灣在世衛組織中觀察員身份問題引發各成員國之間的紛爭。報道指出:作為對抗新冠疫情的模範、民主小國台灣挑戰專制大國-中國,在華盛頓的支持、以及北京警惕目光的注視下,台灣要求恢復在世衛組織中的觀察員地位。新冠疫情爆發以來,2300萬人口的台灣小島僅出現440個病例以及7人死亡,台灣的成功經驗引發了世衛組織各成員國之間圍繞健康議題以及大國間日益增長的壓力展開的辯論。在台灣要求恢復其在世衛組織的觀察員身份問題上,中國立場十分強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趙立堅揭露蔡英文政府進行“政治操控”,真正目的則是“利用目前的新冠疫情獲得獨立”。《費加羅報》指出: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大力支持其盟友台灣,並指責世衛組織及其領導人譚德賽,過於聽從北京指揮。5月12日,美國參院一致通過了支持恢復台灣觀察員地位的議案。美國國會在一份最新報告中強調,將台灣排除在外,導致世衛組織在應對新冠疫情中行動“嚴重遲緩、並在全球引發慘重損失”。

中國以軍事包圍手段向“台灣”示警

《費加羅報》在另外一篇報道中,強調了台海兩岸的微妙關係。該報指出:蔡英文的連選連任令習近平遇挫,而習近平對香港的鐵腕政策則令台灣選民感到恐懼。在中美緊張關係升級以及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臉書網站上公布了美軍“麥坎貝爾”號驅逐艦周四通過台灣海峽的照片,是向中國發出的挑戰信息。台灣國防部認為,美國海軍的這項“普通任務”旨在緊張背景下、以及蔡英文將於本月20日正式就職前夕,凸顯對台灣的軍事支持。數天前,中國運-8偵察機進入台灣防控識別區,引發台灣警覺。自今年1月11日蔡英文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以來,此類事件不斷發生,表明北京對台灣民主的勝利十分不滿。蔡英文在總統選舉以及對抗新冠疫情中表現出的實力,對北京構成了雙重戰略挑戰。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