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習李之爭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年行嗎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五月底表示,中國仍有六億人月均收入人民幣1000元。這句話經總理之口說出,人們立即對當局提出的年內“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打上問號。再加上剛剛走出疫情,失業人口劇增,年內建成小康社會,行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總理李克強5月27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總理李克強5月27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上。 REUTERS - THOMAS PETER
廣告

然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6月10日考察寧夏時,重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這幾句話,18大以來,叫的很響,但是現在時間就在眼前了,就是要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選在一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表態: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他還說,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新華社今天報道習近平講這句話時,沒有點出實現小康社會的時間,但確指的是2020年應該毫無疑問。時間還剩下半年,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破天荒沒有提出今年的經濟目標,顯然形勢嚴峻,一切都難以把握,不要制定出具體的指標,以免落空。抗疫官方宣布取得了勝利,但不得不承認經濟形勢異常嚴峻。各項經濟指標都很差,根據官方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同比下降6.8%。

如果考慮中國的現實的話,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往後推一推,似乎更現實,更合乎情理。但是,習近平說得很乾脆,沒有絲毫周旋的餘地,不但要建成,而且要全面建成,而且要“決勝”。

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10日報出了一組為2020年奠定基礎的數字,藉以說明“更多的數字記錄著中國飛速發展的步伐,濃縮了中國百姓生活越過越好的事實”,這組數字包括: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調查失業率在5.3%以下。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為形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

北京自己制定的小康社會有一個重要因素:“脫貧”,根據中共黨刊『求是』的解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那麼,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是什麼?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官媒宣布:“到2019年底,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貧困人口降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

但現在外界為什麼比較懷疑中國今年能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因為李克強總理在人大閉幕時舉行的記者會上指出,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沒有就業那就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

這裡的六億人口顯然不全是農村人口,應該包括流落在城市的半城半鄉人口,收入極少,勉強度日的城市流動人口,如此收入,按李克強的話說,在一個中等城市租房都困難,如果他們生活在農村,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嗎?

而且,中國政府對失業率大約6%左右的預估,一般認為遠遠低於實際的失業率。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今年實際失業率的估計在15%-20之間,不少中國的專家也大體同意,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4月20日在『證券時報』發表的“中國實際失業率有多高”一文中就指出:

“將我們測算的失業人數加總,我國真實失業率或已達到20%以上。目前新增失業人數可能已經超過7000萬,這也能解釋為什麼1季度會有近5000萬外出務工人員的縮減,而新增7000萬失業對應的失業率大概在20.5%。” 另外,深圳望正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劉陳傑4月初在『財新』雜誌撰文表示,瘟疫可能導致中國2.05億工人失業。這在中國7.75億勞動人口中,有超過25%失業率。

在“決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前,解決數目巨大的人口就業恐怕最為緊要,否則,如何“全面脫貧”?習近平看重宏大目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李克強顯然要現實得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