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柏林飛鴻

德國《商報》:歐洲需要對華指南針

發表時間: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中國總理李克強於6月11日舉行了視頻會議,就共同應對新冠危機,加強德中經貿合作等舉行了會談。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和德中、歐中關係於是重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媒體起初報道說,默克爾在視頻會議上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渠道。但路透社和德國《經濟周刊》等很快透露說,會談的一個重點是歐中投資保護協議。該協議談判已持續很長時間。默克爾希望中國朝歐洲邁出一步,以便該協議今年能夠達成。這樣,歐中峰會今年就還是能夠舉行。

雖然德中貿易十分繁榮,但德國《周日世界報》卻認為,德中之間的經濟紐帶正在變得稀鬆。中歐峰會原本是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時最重要會議。梳理對華關係本來是德國擔任歐盟主席國時的中心部分。但因為新冠疫情,原定九月的會議被取消。對華關係目前成了德國政府的一個問題。美國要求盟友和北京拉開距離,即便這對盟友很不利。中國則通過不斷投資,加大在歐洲和德國的影響。在中國投入了億萬歐元的德國康采恩則擔心自己的生意會受到損害,一旦德國政府跟着美國人走。他們警告說,在經濟和政治上與中國分離會帶來可怕後果。初看經濟數據,康采恩領導人好像很有道理。比如,大眾現在幾乎每第二輛汽車都是在中國銷售。2019年,超過兩千億歐元的貿易額使中國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中國的廉價產品給德國消費者帶來巨大好處。對德國本土企業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銷售市場。德國人最近將960億歐元的產品出口到了中國。根據德國商業銀行的估測,德國所有30個達克斯企業,今年18%的營業額是在中國創造的。作為市場,中國十分巨大。根據商業銀行的估算,去年德國的價值創造大約4%是為了滿足中國的需求。一位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現在已經變得跟傳統的貿易夥伴美國一樣重要。有人認為,脫離中國,會帶來世界末日。又有人認為,和中國拉開距離雖然痛苦,但還是能夠承受的。首先,德國的工作崗位對北京的依賴性不大。總之,不像經濟界說的那樣大。當然,代表經濟界利益的德國工商大會持相反意見,認為德國有80萬個工作崗位依賴於中國。但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給中國帶來更多好處,而不是給德國。德國5200家企業在中國創造了110萬個工作崗位。再者,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是領頭羊。德國人不能太幼稚。中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工業基地,而是獨裁式國家資本主義。對中國少數民族政策的批評和對香港問題的批評,中國都不接受。美國總統特朗普五月中旬曾威脅說,要斷絕和中國的所有關係。在德國企業領導人的耳朵里,這聽上去十分極端。但這個威脅現在在美國已經不那麼刺耳了。就華為參與5G建設一事,美國代表多次要求德國放棄華為。但美國對德國的壓力不僅局限於華為。終有一天,德國人和歐洲人得好好想想,到底是跟兩個超級大國中的哪一個做生意。

德國《商報》認為,歐洲在應對中國問題上需要一個指南針。德國政府必須走出掩蔽所,讓歐洲擁有共同的對華戰略。施布林格出版社董事長五月初在一篇雜文中,要求德國在強權大國的世界決鬥中做出抉擇,走向美國,和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斷裂關係。但默克爾總理顯然不這麼看。她和李克強總理舉行的視頻會議顯示,她繼續堅持她的務實政策,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渠道,平等對待德國和歐洲企業。在政治上,默克爾一如既往地不亮出自己的牌,只是說也談到了香港局勢。默克爾沒有對北京推出的香港國安法提出公開批評。外長馬斯近來也在一個脫口秀節目里,費力地和香港民運人士黃之鋒拉開距離。一年前,馬斯還專門和黃之峰站到一起,讓媒體照相,以示支持。現在,他批評黃之鋒有“分裂主義傾向”。但默克爾和馬斯很難在政治上一直遮遮掩掩。強權的權力鬥爭越激烈,歐洲和德國就越難潔身自好。有關華為的衝突已經顯示,歐洲人必須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布魯塞爾顯然比德國更進一步,把北京的集權式國家資本主義定性為歐洲的系統對手。布魯塞爾已在考慮歐洲對華戰略。德國下半年就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這期間,歐洲其他國家自然更會唯德國馬首是瞻。比如,柏林在華為問題上逶迤蛇行,已經讓一些歐盟國家選擇了機會主義。17個東歐和中歐國家聯合組成了親中友邦。這一例子顯示,歐洲缺乏一條統一的對華路線。中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太重要。人們不可能不理睬它或者簡簡單單地脫離它,而是需要一個經過慎重推敲的歐洲對華戰略。在環保和國際事務上,歐洲只能通過和北京的合作來達到目標。但在技術、經濟和政治上,歐洲人如果想繼續擁有主權,就必須設定界限。歐洲必須設定框架和相應機構,以免歐洲被兩個超級大國分裂或者淪為它們的工具。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