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柏林飛鴻

默克爾將繼續其溫和的對華政策?

發表時間:

中國在香港開始實行新的國家安全法後,美國和英國都立即強烈反彈,並且都已在部署扶持港人、打擊中方的舉措,但德國政府一直沉默不語。默克爾總理始終沒有公開批評中國。自7月1日起,默克爾開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對歐盟對華政策也將負有重大責任。為此,默克爾近日來多次談到歐中關係的重要性,但她還是沒有批評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的做法不同,她讓人們感覺到德國和歐盟對中國的倚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為此,默克爾的對華政策在德國受到多方批評。默克爾雖然在2007年因會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而引發德中外交風波,但默克爾後來沒有類似的被視為是尖銳批評的舉措,並且始終擴大德中經貿關係,加大對中國的重視和信任。媒體因此也曾多次稱默克爾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幾乎是最好的朋友”。德國在歐盟始終能保持最強經濟體地位,當然與默克爾的對華政策有關。

但港版國安法以及默克爾對香港問題的沉默使德國人重又開始審視德國的對華政策。近日來,綠黨和自民黨均多次批評德國對中國唯唯諾諾。聯盟執政黨社民黨也稱默克爾的對華政策已經過時,需要加以修改。

德國多份媒體也發出了批評之聲。

比如,德國《明鏡》周刊上周末表示,中國通過很多小步伐推移了世界權勢,但中國對香港的強硬達到了一個新的尺度,西方社會應對中國加以抵制。

《明鏡》周刊在另一篇報道中指出,西方一直期望通過貿易帶來中國的轉變,但結果是貿易沒有帶來轉變。而中國在香港氣勢洶洶的行為方式也沒有導致默克爾改變其溫柔的對華政策。不過,即便是默克爾的批評家也不考慮對北京實行制裁。

德國電視一台上周末報道說,對香港民運的壓力在增加。很多人在考慮放棄家鄉,移民國外。現在有多個國家表示願意接納想離開故土的香港人。澳大利亞、台灣、特別是英國都已宣告,將為此相應改變其移民法。對一些香港人來說,英國將是他們的最後出路。

德國之聲上周批評說,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避免對中國在香港的行為提出任何尖銳批評。港版國安法使香港的反對派未來沒有出路。但默克爾更關注其他的事情。默克爾對香港問題的沉默令人難堪。

德國《商報》上周批評說:北京對香港的強硬行為是對西方的一個威懾。 在中國開展業務時,政客和公司現在都必須小心謹慎。香港事例應該向所有人表明:人們不能相信共產黨。共產黨做出許諾,然後又打破許諾,這就是他們對待香港的座右銘。中國領導層這是吃力不討好,因為現在沒有人會相信共產黨的承諾了。比如,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華為不會為共產主義政權從事間諜活動,或者併購德國庫卡集團僅僅是合作而已 —— 這些說法都沒人相信了。

雖然來自各方的批評不斷,但德國政府只是對香港局勢表示憂慮,沒有更多批評。一年前曾會晤黃之峰的社民黨籍外長馬斯,今年已在電視談話節目里和黃之峰拉開距離。日前,他雖然呼籲歐盟就香港問題向中國發出統一信號,但周一的歐盟外長會議顯示,歐盟國家恰恰在香港問題上統一不了。一些國家希望和中國繼續做生意,不想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德國電視一台周一晚間報道說,歐盟政治家的語氣雖然強硬了一些,但對華政策並沒有出現真正的轉變。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上周六為德中經貿關係做了辯護,警告人們不要因為中國在香港的行為而要求帶來經濟後果,理由是:西方國際社會的經貿關係不是根據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來確定的。

默克爾被視為是非常冷靜,且善於權衡利弊的政治家,而阿爾特邁爾是默克爾倚重的一員大將。阿爾特邁爾在批評之聲不斷時打出以上信號,再加上周一的歐盟外長會議也沒有帶來歐盟對華政策的實質性變化,人們於是猜測,默克爾暫時不會改變其對華政策。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