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泰航空

國泰宣布裁8500職位35年歷史港龍航空即日停止營運

有香港旗艦之稱的國泰航空今(21日)宣布重組及大裁員計畫,應付新冠狀肺炎疫情對該公司營運所造成的嚴重打擊。國泰董事局通過的重組計畫主要是國泰航空集團(包括港龍航空)將整體削減約8500職位,而旗下的港龍航空亦將停止營運,並即日生效,由旗下快運航空營運港龍航空的大部份航線。

法新社:國泰航空解僱兩名支持香港抗議者的飛行員
法新社:國泰航空解僱兩名支持香港抗議者的飛行員 法新社/ANTHONY WALLACE
廣告

根據南華早報以及蘋果日報等港媒報導,國泰重組計畫削減約8500職位,約佔國泰航空集團總數3萬5千個職位的24%。在該8500個職位當中,未來數周將裁減約5300名駐港員工,另有約600名非駐港員工可能受到影響,但須視乎有關地區的監管規定而定。由於近月實行凍結招聘及關閉若干海外基地等節流措施,其餘2600個職位現已懸空。

國泰表示,儘管港龍航空停止營運,公司將確保港龍航空有足夠資金履行其承諾及責任。疫情為航空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公司的管理團隊一直靈活應對這個極為艱難的局面。公司已着手進行資本重組計畫,推行了多項現金保存措施,包括暫停非必要開支、推遲飛機交付、推出特別休假計畫及實施高級管理層減薪。即使作出多番努力,公司每月仍然流失15億至20億元現金。預計是次重組將使集團於2021年每月減少約5億元的現金支出。

港龍航空35年由親中華人富商創立,目的是與英商太古集團旗下的國泰航空分庭抗禮,期間港龍航空營運者轉手多次,最終導致港龍走向末路的,是武漢去年年底爆發的新冠狀肺炎病毒,倒閉在當初假想敵的國泰手上。

1985年5月,經時任新華社(即中聯辦的前身)社長許家屯遊說下,商人曹光彪、李嘉誠、霍英東、郭鶴年、馮秉芬、中資機構中銀集團、華潤及招商局等共同創立港龍航空,成立初期只擁有一架波音737-200客機,首航由香港飛往馬來西亞亞庇市。

港龍成立後,因其濃厚中資背景而受打壓。當時港英政府推出“一航線一公司”政策,嚴重打擊港龍。即使在同年11月引入船王包玉剛而淡化其中資背景,亦無補於事。

1989年11月,包氏家族將手上股權售予曹光彪兒子曹其鏞。1990年,港龍股權重組,國泰及太古動用3億多元入股。國泰、太古及中信泰富共持有港龍89%的股份,曹氏逐步減持其股權;同年國泰將其北京及上海定期航線轉予港龍。

1996年,中國國際航空集團有意來港發展,太古係為開展內地市場,所以向中航出售股權。其時中航及中信泰富的持股量逾60%,基本上港龍已受到中資掌控。1997年12月,中航及曹氏家族將其港龍股份轉讓予中航興業,使其現為港龍最大單一股東。2004年,中航又將中航興業的股權轉予在港上市的中國國際航空。當時國航透過中航興業持有港龍約43%股權。

2006年,國泰最終以82.2億元向中航及中信泰富全購港龍,港龍重歸國泰,而國泰亦增持國航股權,國航持有國泰10%股權,加強雙方的互控關係。

港龍於2016年時被“re-brand”,當時中文名稱由港龍航空改為國泰港龍航空,英文名則由Dragonair改為Cathay Dragon,而兩間公司保持獨立運作。國泰時任行政總裁朱國梁解釋,兩間航空公司一直在各個層面整合,惟沒有完成“最重要一步”、即整合品牌,認為此舉有利提高旅客對國泰認知。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