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德中關係

德國《明鏡》周刊:核能將在中國扮演重要角色

德國將於2022年徹底走出核能。中國卻逆向而行,不但啟動了第一個自己建造的核電站,而且還在建造多個核電站,德國媒體因此多表關注。

中國自己建造的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
中國自己建造的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 © 網絡照片
廣告

德國廣播電台報道說:根據華龍一號運營者的信息,該核電站每年可以產電100億千瓦,可減少碳排約800萬噸。中國計畫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為達到這一目標,中國正在擴建核能。中國現在有13個核電站正在建造中,為全球第一。

 

N-TV電視台發現,迄今為止,在中國建造核電站的都是外國公司。但中國自己建造的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改變了這一狀況。中國認為,自己現在站到了先進國家的前排。根據中國能源部門的數據,2019年,核能佔比低於5%。但如果北京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那麼,核能的比重肯定會增加。另外,減少對西方技術包括產電技術的依賴,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目標之一。

 

《明鏡》周刊看到的是,要達到2060年碳中和,核能將在中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北京在大力促進中國本土技術。北京正在建造13個核電站,也是全球無人可以攀比。此舉顯示,北京站到了國際核能部門的一邊。該部門負責人格羅西(Rafael Grossi)不久前曾表示:“沒有核能,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氣候保護。”他在訪問德國時曾表示,德國決定2022年走出核能,雖然在政治上是合法的。但就氣候保護以及攝氏2度目標而言,這一決定缺乏科學依據。科學事實是,核電站帶來的碳排特別低。清潔能源的1/3是核能。對核能持批評態度的氣候保護者則批評說,以保護氣候的名義擴建核能是昂貴的,而且效率不高。專家指出,為了在本世紀中期達到碳中和,沒法這麼快就建造足夠的新核電站,以取代2050年前該下網的老核電站。核能在全球的地位一直在下滑。根據最後一次的核能全球狀況報道,417個還在運作的反應堆中有80個超過了41歲。而目前正在建造的新核電站只有46個。全球電能中,核能佔比只有約10%。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