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

駐港京官為香港前景作「判斷」 政治民生均有 評論指中聯辦已騎在港府頭上

北京的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駱惠寧在新春酒會上致辭時說,香港過去一年已撥亂反正,並對香港「這個家」作出「四個判斷」,除堅持「愛國者治港」這政治標準外,更重申市民權利和生活方式不變,當局會「拿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施政措施,逐步破解就業、收入、土地、房屋、醫療等重大民生問題」,解決深層次矛盾。評論認為,中聯辦會更深介入香港內部事務,加上北京加持,地位實際比港府更高,儼然騎在港府頭上。

林鄭月娥(左5)與駱惠寧(右5)1月底一同慰問警務人員已令人側目,駱在新春酒會致辭對香港政治民生指點更突顯其地位(見小圖)。2021年2月6日
林鄭月娥(左5)與駱惠寧(右5)1月底一同慰問警務人員已令人側目,駱在新春酒會致辭對香港政治民生指點更突顯其地位(見小圖)。2021年2月6日 © 法廣/麥燕庭製圖
廣告

港府1月31日發稿,指特首林鄭月娥和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到訪警務處,一同慰問在處理違法暴力事件中受傷的警務人員;周行的,尚有香港保安局長林家超和中聯辦副主任楊建平及警務聯絡部部長陳楓。有關做法和消息發放已教人側目,因為《基本法》訂明,除外交和軍事外,香港內部事務全由港府負責,而中聯辦網頁亦列明,其主要職能是促進香港與中國內地的交流,不涉及內部事務,但港府和中聯辦領導人一起慰問警隊,予人中聯辦正式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之感。

到了昨(5日)午,中聯辦因疫情改以網上舉辦新春酒會,主任駱惠寧更以「讓香港這個家變得更好」為題致辭,表示去年發生多樣變化,世界之變在於國際力量出現「東升西降」,中國之變在於中共成「砥柱中流」,中國實力增強;香港之變在於北京為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街頭暴力不再,香港「由亂及治」,撥亂反正,日後「一國兩制」將沿着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

面向未來,他對「香港這個家」有「四個判斷」,分別是「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會變,而且「一國」底線會更牢、「兩制」活力會更大,為此,會堅持「愛國者治港,……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則香港才能繁榮穩定;其次是基本法賦予的各項權利不會變,堅決執行香港國安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彰顯民主自由,以免落入泛政治化的漩渦;再者是港人「習慣的生活方式不會變」,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步伐會加大,執政者會「拿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施政措施,逐步破解就業、收入、土地、房屋、醫療等重大民生問題,解決影響廣大市民生活的深層次矛盾」;最後的判斷是香港「利伯維爾場優勢和面向世界的格局不會變,且融入國家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會更足」。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形容,駱惠寧秉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習慣,誇大海口,能否做到仍須拭目以待。至於香港部分,他指出,駱惠寧的說法十分全面和宏觀,是過往的中聯辦主任沒有的。駱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程度甚深,事實上,中聯辦可說比港府更有權勢。他續稱,現時中聯辦、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員會(即港澳工委)和中央政府駐港國安公署已盡取主導權,香港警隊和國安署均已聽命於中央政法委。

林和立預料,北京是次收復香港應有幾波行動,第一波是打擊社運人士,包括黎智英、議員和有政治組織背景人士;第二波會針對《蘋果日報》、支聯會和教協,但教協會員人數眾多,北京未必可以委快成事;第三波則可能是各式意見領袖。

不同政黨均認為,中聯辦已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但建制派補充,駱惠寧「判斷」是期望港府推出更有力的民生解決措施,相信是中央的信息,不是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而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更在社交媒體上揶揄道,駱惠寧「真厲害,一路播佢啲片我一路發抖」,他其後向傳媒提出質問,指既加強「一國」,「兩制」如何會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和色彩?

在昨日的網上酒會,駐港國家安全公署署長鄭雁雄亦首度開腔,形容國安法為一國兩制「兜住平安的底線,築牢法治的屏障」,香港已告別過去「國家安全不設防的歷史」。其他發表賀辭的,還有除曾蔭權以外的歷任行政長官、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陳道祥及政委蔡永中,而林鄭月娥在賀辭中更引用香港警隊的口號「忠誠勇毅」說,會以忠誠勇毅的決心全面落實香港國安法、全面防範制止懲治危害國安的行為,她又重申,面對境外勢力對香港國安法的種種批評和制裁,她和同事不會受到威嚇,定當不辱維護國安的使命。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