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躺平

“躺平”族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青年一代以“躺平”姿態應對缺少希望的激烈競爭。在“喪文化”和“內卷”之後,“躺平”一詞突然“崛起”,點擊率數以億計,顯示它契合了當代許多年輕人的心理。

躺平族(資料圖片)
躺平族(資料圖片) © @kolmetoista Twitter
廣告

“躺平”成為中國互聯網的最新流行語,用來形容成千上萬尋找工作的求職者,在城市支付高昂的房租,在漫長的日子裡苦苦掙紮的人。

法新社今天6月3日發自北京的報道說,隨着不平等的加深與生活成本的上升,傳統的成功標誌變得遙不可及,一些年輕人選擇做最低限度的工作,不再擁有他們父母那樣的進取心。

一位24歲姓王的年輕人經過4個月的求職已經筋疲力盡。這位實驗室技術員說:"我以前每天都會上招聘網站,但投遞簡歷就像把瓶子扔進大海一樣。

他最終找到了工作,但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苦澀的滋味,特別是,當他得知自己的大學同學已進入其家族企業時,他就對"平躺"這個詞產生了共鳴。他說,"你被社會打敗了,只想過上更輕鬆的生活......'躺平'不是等死。我仍然在工作,只是不要過度緊張。"

“躺平”似乎是在中國論壇貼吧上的一個現已刪除的帖子中出現的,當時一個匿名發帖人寫道"躺平是我的智慧運動"。

關於這個意思的辯論在微博上吸引了數以億計的點擊率,而這個詞也引起了學者和國家媒體的告誡。

一位在人力資源部工作的24歲林姓青年說,"躺平"抓住了人們的情緒,因為“年輕人無法成為購買汽車、公寓、結婚和生孩子的'人生贏家'"。”所以他們選擇降低自己的目標,減少自己的慾望"。

另一些人則贊同停下來聞一聞玫瑰花的同時,得到更多可實現的目標這一概念。47歲的自由職業者魯西說,“如果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們以更輕鬆的方式生活,這不是很好嗎?”

喪文化

去年的流行語是"內卷",指的是清華大學一名學生一邊騎自行車一邊使用筆記本電腦玩命工作的視頻,人們討論過分的努力導致內耗。

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招聘工資大約為每月1,000美元,但北京的房租可以輕鬆超過這個數字的一半。

這種失望的情緒被一個總稱所涵蓋--"喪文化"--它最初是90後青年表達失敗感的自嘲性亞文化。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者K Cohen Tan說,隨着千禧一代越來越意識到"玻璃天花板阻礙了他們的上升空間",它已經進入了主流。

早期的喪族偶像是在中國被稱為"悲傷的青蛙"的青蛙佩佩,與美國將其作為反右派符號不同,青蛙佩佩表達了中國喪族的幻滅感。

到了4月,一個真人秀節目出現了一位喪文化的反英雄人物:27歲的俄羅斯人弗拉迪斯拉夫-伊萬諾夫(Vladislav Ivanov)意外地加入了這個節目,儘管他懇求粉絲們把他選下去,但還是進入了決賽。由於無法在不違反合同的情況下離開,他沒有好好表演,與成名的形式形成鮮明對比,他告訴粉絲:"不要愛我,你不會得到任何結果"。但他在屏幕上的角色抓住了普遍的工資奴役感 -- 並帶來了名聲和代言。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