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新社

法新社:香港新聞自由不再  媒體共問:“何時輪到我們被打壓?”

法新社14日發文說:中國對異議聲音的打壓已讓多數香港民主運動人士噤聲或入獄,如今更把焦點轉向媒體。在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本地媒體和愈來愈多國際媒體都在問:接下來受到打壓的,會是我們嗎?

習近平(圖右)在中南海接見述職的林鄭月娥,未見支持她連任的信息。(央視畫面截圖)
習近平(圖右)在中南海接見述職的林鄭月娥,未見支持她連任的信息。(央視畫面截圖) © RFI service Chine
廣告

香港媒體人陳朗昇告訴法新社:“我做了心理準備,但…當他們出示逮捕令,我還是在發抖。”同一天稍晚,香港當局援引國安法凍結“立場新聞”資產,並以發布“煽動性”內容為由逮捕“立場新聞”7名員工,該媒體隨後停止運作。其中兩名員工已被起訴並還押候審。陳朗昇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落入同樣的境遇。

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這座城市作為媒體中心,仍持續蓬勃發展。當時港媒以堅持不懈著稱,他們以中國大陸無法想像的方式撰寫頭條新聞並監督官員。但隨著港媒環境愈來愈不自由,凋零的跡象也始終存在。

無國界記者組織於2002年公布首份年度新聞自由評比,香港當時第18名,去年則墜落到第80名。過去7個月更是出現前所未見的變化。第一個倒下的是“蘋果日報”,香港警方援引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的資產,同時指控創辦人黎智英等高階主管觸犯安全相關罪名。

下一個輪到立場新聞;一周後,“眾新聞”也終止營運,理由是他們認為“工作不再安全”。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數度否認打壓新聞自由的控訴,聲稱只是依法行事而已。

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一名前編輯說,業內出現一種“不曾有過的恐懼氛圍”。

港版國安法目前尚未把矛頭指向國際媒體,但香港政府對於不滿意的報導也愈來愈多批評。

許多大型媒體仍在香港設有亞洲總部,包括法新社、彭博(Bloomberg)、華爾街日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自去年11月以來,香港官員已寄出13封以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荷語寫成的信函給外媒,大部分是為了港府不喜歡的社論,甚至警告一些報導可能違反香港法律。

去年11月,香港也拒絕更新一名“經濟學人”澳洲記者的簽證,這是自2018年以來,第4位因申請簽證遭拒而被迫離開的外籍記者。

轉引中央社譯文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