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經濟

外派員來港人數連跌四年 今仍較「反修例」大跌逾七成 長遠憂削國際聯繫

受2019年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及嚴格的防疫措施影響,外地人才來港人數大減,與2018和19年上半年相比,今年同期獲批的來港人數只及當年不足三成;今年6月的單月入境人數雖按月回升逾一成,但以上半年計算,仍較去年少一成二。有經濟師接受《信報》訪問時憂慮,跨國企業縮小香港業務的人手規模,或會阻礙企業在港投資以及員工消費;更深層效應則會削弱國際連繫角色及競爭力,長遠衝擊經濟增長動力。

A Star Ferry boat crosses Victoria Harbour in front of a skyline of buildings in Hong Kong, China June 29, 2020. REUTERS/Tyrone Siu/File Photo/File Photo,香港,維多利亞灣
A Star Ferry boat crosses Victoria Harbour in front of a skyline of buildings in Hong Kong, China June 29, 2020. REUTERS/Tyrone Siu/File Photo/File Photo,香港,維多利亞灣 REUTERS - Tyrone Siu
廣告

根據入境處向《信報》提供的一般就業政策獲批來港人士統計數據顯示,外派員獲批來港人數在2018年和19年仍維持在4.1萬人以上,但自2020年起即懸崖式下滑,過去兩年獲批人數較2018年分別大跌65%和67%。

若以上半年計算,今年有5701人獲批,較2018年同期大挫72%,比2019年仍大幅下滑71.1%;即使與開始下滑時的2020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入境獲批人數仍然大跌26%;與2021年同期相比,跌幅縮少至12%。以人才來源國分,則以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國、日本和印度。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向該報指出,跨國公司駐港業務會帶來其他投資,外地人才在港亦可推動稅收及消費,其離開會削弱香港的區內連繫角色;加上科技或技術行業外國人才減少,亦會拖累行業發展及競爭力。至於外來人才減少的長遠經濟影響,須視乎現象會否由短暫變為長期。

他質疑,香港期望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是變成中國的離岸中心。他指出,雖然中國經濟體龐大,但增速放緩,香港須考慮是否捨棄其他機遇,例如人口紅利及經濟增長加快的東盟國家。

另外,獵頭公司Robert Walters華南和香港金融服務區域總監毛拉利(John Mullally音譯)指出,港府近期放寬防疫政策屬正確方向,但世界大多數地區已轉向與病毒共存,曾在該等條件下生活的外地人士或不願回到受限的環境,金融專才已不像四年前般熱中來港工作。他更透露,有客戶在港招聘職位,但若人選想駐守新加坡亦可作安排,形容這非常罕見,已對香港響起警號,若相關事例頻繁發生,企業有機會直接把職位設於新加坡。但他估計,香港的資本市場及管理資產規模大,新加坡中短期內無法趕上香港,但香港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因變化可以急遽出現。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