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美國/顏寧回國

顏寧高調離美 或掀20大後留洋中國科學家回歸愛國潮?

2017年高調離開中國赴美任教、併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生物學家顏寧,昨宣布返國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引起熱議,肯定與質疑並存。有學者認為,科學領域團隊比個人重要。

美國國家科學院 圖片
美國國家科學院 圖片 © 維基百科 照片
廣告

中國女生物學家顏寧高調赴美後宣布復返引熱議。據中央社署名邱國強今天引述消息報道,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11月1日在出席“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演講時宣布,她即將辭去美國教職,回國協助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同時,她也透過微信朋友圈中宣布了這一訊息。

顏寧要回中國消息昨天下午被披露後,不但被多家中國媒體轉載成為熱搜消息之一,也引起不少中國民眾討論。部分網絡寫手及網友肯定顏寧的作法,認為她在國家在科技上亟待突破時能返國貢獻心力,再怎麼樣都是好事,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中國培養出來、如今在海外的科技人才們效法。但也有部分中國網友認為,顏寧在赴美留學後即曾回國,在母校北京清華大學組建實驗室。但她在2017年到美國任教時,卻也高調批評過中國科研環境不佳,引起不小風波,為什麼短短5年卻又高調宣布回國了,動機是什麼?真的是“愛國心”或“責任感”嗎,還是中國的科研環境5年就突飛猛進了,或是“資本”使然?

據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國學者向記者表示,中國因為在一些科學領域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科學家在中國似乎有被“神話”的趨勢。這當中,顏寧又是女性,當初離開中國也一度是話題,如今宣布的時機又“很合拍”(指中共20大後不久),自然特別受到注意。

這位學者指出,與1950年代成為宣傳典型的錢學森等科學家回國相較,進入21世紀已經20年的今天,“科學家團隊”顯然比“科學家個人”更重要。新京報對此發表評論說,無論國內外,學術圈高層次人才自由流動都是常態。評論強調,在中美全面激烈競爭、國際局勢複雜多變這樣“特殊的時間點”,選擇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全職回國工作,還是向社會“傳達了一些不一樣的信號”。

據中央社稱,顏寧現年45歲,2000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此後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取得博士學位,並留校博士後研究。2007年10月返回清華組建實驗室,是當時清華醫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17年5月,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為分子生物系終身講席教授,但仍保留清華兼職教授資格;2019年,她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21年又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