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

民調:香港兩極化涵蓋政治民生 料政策難推 籲港府聽民意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港人對政治丶民生及經濟狀況的滿意度均為負值,而政治滿意度的跌幅最為顯着,達11%;當中,滿意和不滿意政府政府表現者對上述社會狀況的評價,差距越來越大,最新是90至150個百分點不等。政治學者李敏剛指出,數據反映兩極化的現象由政治擴及民生,施政必然困難,促港府須在政策制訂上聽取民意。

港府的改革區議會方案被指是港人政治滿意度大跌的原因 2023年5月25日
港府的改革區議會方案被指是港人政治滿意度大跌的原因 2023年5月25日 © 麥燕庭提供
廣告

香港民研在本月初至18日期間訪問1003名市民,發現港人對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評分略升至56.9分,支持度凈值亦升至15%。民研指出,兩者同為2月以來新高,但較上月沒有顯着變化。同樣與上月變化不大的,是市民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滿意率,其凈值為18個百分點,而平均量值為3.1分,即整體上港人對政府的滿意度是接近「一半半」。

 

但市民對社會現況的評價則惹人關注,調查發現,港人對經濟丶政治及民生的滿意率分別為負10%丶負4%及負2%;當中,政治的滿意率更是較三個月前的調查大跌11%。另外,市民對政治問題關心程度的評分亦跌至5.81分,是2015年7月以來新低;而民生(7.47分)及經濟(7.44分)的關心度評分,亦分別是去年6月以來新低。

 

出席昨(24日)午發布會的政治學者李敏剛指出,兩次民調之間,政府發布了大削民選議席的區議會改革方案,有理由相信,這個政府口中的「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便是市民政治滿意度大跌的原因,亦反映市民認為方案在政治上是倒退,普遍期望可以直接選舉區議員,讓區議員更願意聆聽他們在社區民生議題方面的心聲。

香港民研又把過去23年的「政府民望」及「社會現況評價」結果作對比,發現滿意政府者與不滿意政府者對社會狀況的評價差距逐年擴大,當中又以對政治狀況評價的差距擴闊得最快最大,現時凈值差距約 150 個百分點;其次為民生狀況,差距約 120 個百分點;而經濟狀況的差距亦達 90 個百分點。

本身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的李敏剛指出,反映社會現時雖風平浪靜,但裂縫仍未修補,情況令人擔心,因為這意味政府無論推出什麽政策,都會有一批人不滿,施政會是困難;他又說,現在不光是政治對立,是民生亦有對立,意味市民認為港政府在民生政策上亦做得不到位,而且港府沒有認真對待他們的聲音,港府必須關注。

他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是港府願意聽取民意,但感覺上,港府自經歷2019年事件後,思維不及過往開放,對諮詢愈來愈不重視。出席同一發布會的社會學者陳家傑亦指出,市民目睹政府「一味唱好」,亦不想聽,長此以往,可能出現「躺平」,若此,「誇張一些來說,民生內的社(會)福(利)政策亦會帶來財政上的破產」。

是次調查的實效回應率為 52.4%,民研指出,在 95%置信水平下,調查的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凈值誤差不超過+/-8%,評分誤差不超過+/-1.9。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