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限制鍺和鎵出口

兩種金屬動搖德國對華戰略

據德國《世界報》報道,中國限制兩種稀有金屬的出口,動搖德國對華戰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鍺和鎵生產國,這些元素是高科技產品所必須的。北京限制出口,讓德國尤其不寒而慄,因為德國國內的生產多年前就停止了。

圖為2023年7月6日拍攝的插圖,中國國旗與元素周期表上的鎵和鍺相鄰。
圖為2023年7月6日拍攝的插圖,中國國旗與元素周期表上的鎵和鍺相鄰。 REUTERS - FLORENCE LO
廣告

七月中旬,德國政府通過了新的中國戰略,以便在經濟上更加獨立於中國。現在,該戰略面臨第一個現實考驗。北京對鍺和鎵這兩種金屬實施出口管制,這是美國、歐洲與中國之間貿易戰的又一個升級。德國尤其依賴中國的物質供應。如果中國佔上風,德國的中國戰略能夠得到連貫性的實施嗎?

 

鍺和鎵每年的產量只有幾百噸,主要在中國。過去十年來,中國生產商通過降低價格和保持較低的環境標準,擊敗了大多數競爭對手。這些化學元素是半導體的重要成分。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以及高科技武器的所有技術產品中都要用到它們。歐洲將鍺和鎵列入“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的關鍵原材料”清單。

 

根據歐盟最近對關鍵原材料的一項研究,94%的鎵和83%的鍺來自中國。但中國自81日起對這兩種元素實施出口管制。出口商從此需要獲得中國商務部的批准,並且必須提供有關外國買家及其金屬用途的信息。

 

中國政府表示,制定新規定的原因是“保護國家安全和中國利益”。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稱,這“第一槍“可能會打擊那些對中國進行打壓的國家的公司。這是自2019年以來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首次大規模展示實力。

 

美國已將眾多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禁止它們獲得美國芯片和其他尖端技術。日本和荷蘭也限制了對中國的半導體生產所需的產品出口。

 

但有一個國家在這兩種元素的供應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甚至超過了美國,這就是德國。根據2022年的貿易數據,德國是這兩種產品的最大進口國之一。德國汽車業尤其擔心最新的事態發展,並擔心供應鏈受到干擾。半導體也安裝在汽車上,鎵被認為是電動汽車的先驅。

 

全球最大的鎵買家位於薩克森州。弗萊伯格複合材料公司 (Freiberger Compound Materials) 幾乎完全依賴中國供應商用於手機、無線電、信號放大器和光學電子產品生產的鎵金屬貨源。該公司總經理Michael Harz說,“我的客戶全都安靜不下來,現在有大量訂單要求增加庫存量,行業氣氛非常緊張。” 他的公司購買了數個月的鎵供應,因為他已預計會發生貿易危機。中國供應商預計,出口限制生效後的81日將停止發貨。許可證申請獲得批准後約一個月後能恢複發貨。

 

但要做到這一點,德國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但德國政府最近出台的新中國戰略並沒有完全奉承中華人民共和國。它明確指出了敏感問題,例如中國對台灣的主張和香港的侵犯人權行為。此外,德國在經要求在經濟上更獨立於中國,“去風險“是德國企業現在被要求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流行詞。

 

中國的產品有更昂貴的替代品。加拿大、日本、韓國、斯洛伐克和美國是鎵生產國。部分家是通過回收穫得的。對鍺來說更困難,但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也生產鍺。

 

2021年,德國宣布恢復鎵生產,但尚未實施。供應鏈多元化是一個昂貴且耗時的過程。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陷入困境,消費者需支付更高的價格,並不得不等待更長時間才能獲得最終產品。

 

美國、日本和韓國等一些國家建立了一種或兩種礦產的國家庫存,但德國沒有這樣做。

 

中國的出口管制標誌着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技術戰的重大升級。有人擔心,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中國在高科技產品原材料的世界市場上佔主導地位,而歐盟90%以上的供應依賴於中國。

 

德國原材料局 (Dera) 研究員馬倫利特克(Maren Liedtke)表示:“到目前為止,這還不是出口禁令,而是出口管制。這意味着在決定交付給誰方面還有餘地。”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國家應會繼續得到供應。

 

專家還認為,進一步加劇貿易戰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從長遠來看,鎵和鍺也可以在德國生產,但成本和投資都很高。而中國自己生產高科技會更困難。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分析師雅各布g岡特(Jacob Gunter)表示:“中國與德國、歐洲之間的相互依賴是不對稱的。“對雙方來說,應對特定產品的出口管制都將是痛苦的。但填補德國歐洲的價格差距比填補中國的技術差距要容易得多。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