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經濟/去風險

西方的去風險化舉措開始損害中國的經濟前景

今年大部分時間裡,外國投資者一直對中國感到不滿,但過去一個月公布的數據清楚地證明了去風險策略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經濟活動調查顯示,10 月份製造業意外收縮,而出口則加速下滑。中國7-9月外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季度逆差,顯示資本外流壓力。

Pékin, capitale de la Chine.
關於中國的報道圖片 © RFI
廣告

路透社引據美國傢具公司例子稱該公司負責人喬丹·英格蘭認為,他的公司的中國供應商是業內最好的,但地緣政治和經濟放緩促使他從東南亞、東歐和中東採購更多產品。墨西哥。但這家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 Industry West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 England 表示:“我正在尋求離開中國。”

他指出,“總是‘中國加一’,”他指的是2018年華盛頓對北京徵收貿易關稅後許多企業開始實施的多元化戰略,以確保它們不完全依賴中國供應商。現在“就像‘+10’,然後才是中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新數據表明在華外國公司不僅拒絕將收益再投資,而且正在出售現有投資並將資金彙回國內。據拉迪說,這種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人民幣並削弱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企業界長期以來對地緣政治、收緊監管以及國有企業更有利的競爭環境感到擔憂。但自中國向外國投資開放四十年來,高管們首次對長期增長前景表示擔憂。

智庫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上周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首席執行官表示,中國的需求尚未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但英格蘭表示,他擔心同樣為中國國內市場生產的中國供應商將如何應對該國嚴重的房地產市場低迷。“我擔心這些工廠的工人數量會從 500 人減少到 200 人,再減到 100 人。”

貿易機構表示,鑒於中國推出更廣泛的反間諜法、對諮詢公司和盡職調查公司的突擊檢查以及發布出境禁令,疫情後中國總理李強曾宣布中國向外國投資者開放的提議,卻遭到了一些西方董事會的懷疑。

在私募股權領域,雖然專註於亞洲的基金已向中國配置資金,但Preqin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2023年沒有以任何貨幣籌集專註於中國的收購基金,而2022年為2.1億美元,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為132億美元。 

春華資本創始人胡祖六表示,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不斷增加、“資本市場前景黯淡”,以及對過去對科技和教育等高增長行業的監管打壓的持續擔憂。他說:“科技公司和其他私營企業必須能夠利用公共市場進行融資和流動性,因此中國目前的市場狀況對實體經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他還說,專註於中國的私募股權公司正在將資金轉移到東南部亞洲、澳大利亞和歐洲。

據路透社說,儘管面臨挑戰,外國投資流動並不是單向的。許多公司,尤其是零售行業的公司,仍然瞄準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麥當勞上周表示,已達成一項協議,以增持他們在中國業務的股份。

一位歐洲連鎖酒店的高管表示,他的公司目前很樂意將利潤再投資到中國。由於該話題的敏感性,該高管要求匿名。他說:“我們知道政治上正在發生什麼,是的,經濟上也發生了什麼事。”他補充說,最新數據“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稱,“雖然速度很慢,但只能採取‘觀望態度’。”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