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經貿/金融

英媒:曾備受尊崇的中國央行影響力已經減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隨着北京加大力度將共產黨對金融監管的控制權集中化,中國一度強大的央行的影響力已經減弱。隨着北京重新調整其增長模式,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擁有的一些權力已被黨的監督機構和改組後的金融監管機構接管。

中國人民銀行總部資料圖片
中國人民銀行總部資料圖片 ©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報導指,雖然央行在日常貨幣市場中仍發揮着重要作用,但其行長在黨內的級別現在低於央行過去監管的一些銀行的行長。分析人士稱,這些變化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的調整的一部分,將削弱央行對國內決策的影響力,以及其作為與全球監管機構和市場溝通渠道的作用。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助理研究員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說:“新金融架構的最大犧牲之一是央行地位的下降”。他補充說,“央行的改革和現代化傾向”是 “一種特洛伊木馬,允許政府嘗試金融自由化……在國家主導的體系內整合其他市場導向機制”。

然而現在,中國正面臨著新冠疫情後的復蘇緩慢,以及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日益加劇的債務危機,央行正被推到一邊。一位最近會見了包括新任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內的中國最高金融監管人員的外國學者說:“央行尤其對重拾信貸融資投資的老套路來促進經濟增長持謹慎態度”。

雖然央行一直在中國國務院的支持下運作,但其在金融事務方面的權威已牢固確立。央行被視為中國決策機構的人才溫床,其技術官僚在過去三十年的金融法規制定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前行長周小川等改革者從2002年起領導央行長達15年之久。他們還與包括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在內的外國同行建立了密切的個人聯繫。

但自3月份以來,北京實際上已將央行置於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監督機構、中央金融委員會的控制之下,該委員會有近100名工作人員負責監督金融事務。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擔任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該辦公室將對央行的高層任命擁有發言權。根據官方聲明,他向中國總理李強彙報,李強是中央金融委員會主任,也是負責中國經濟和金融事務的事實上的最高官員。

報導指,北京還成立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即銀行和保險監管機構的改版,以負責監管除證券業以外的所有金融活動。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吸收央行的1600多個縣級分支機構。截至2021年底,央行共有1761家縣級分支機構。

央行也經歷了長達數年的反腐鬥爭。央行前副行長範一飛因涉嫌腐敗被調查,去年被免職。央行貨幣政策司原司長孫國峰自2022年5月以來一直在接受調查。自此,監督螞蟻金服集團大受歡迎的電子支付系統支付寶等新金融活動和金融不當行為的工作部分轉移到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這意味着對中信、光大等集團的行政審批和日常監管都由該機構官員負責。

報導稱,作為人事調整的一部分,潘功勝這位經驗豐富的央行官員於8月被任命為央行行長兼黨委書記,這一任命出人意料,因為他即將年滿60歲,這是許多中國官員的非官方退休年齡。據在央行工作過的人說,最後一刻的任命似乎反映了一個倉促、隨意的過程,令許多內部人士感到驚訝。四位了解此事的人士稱,在下層,一些顧問和研究部門負責人,包括那些接受市場化改革的人,要麼已經下台,要麼被排擠到一邊。

分析人士說,央行現在可能只是執行政策,而不是制定政策。最近見過潘功勝的一位外國學者說,雖然中國央行的銀行家們“非常清楚”國內面臨的經濟挑戰,但他們認為,由於債務過剩和人民幣疲軟,貨幣刺激的空間已經不大。央行也不熱衷於採取有針對性的再融資工具等政策來支持小企業和未完工房屋的竣工。許多官員和分析師表示,這些都是准財政和臨時措施,應由財政部而非央行來推出。

但是,在中國國務院要求改善經濟景氣的壓力下,央行目前正在更多地使用這些工具。潘功勝上個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央行將加大這些工具的使用力度。截至9月底,此類定向信貸支持措施占央行資產負債表的15%。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努力中,北京強調這種財政激勵措施是管理經濟的主要手段,而利率則是輔助措施。但一些分析人士警告說,這樣做有可能忽視基本經濟問題,使央行邊緣化。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安田(John Yasuda)說:“貨幣工具或許能夠抑制短期到中期的壓力,但不足以解決長期的棘手問題,如投資回報率下降、勞動力萎縮和社會福利體系不健全等”。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主任史宗瀚(Victor Shih)說,央行一直反對利用資產負債表擴張來償還每天到期的巨額債務。他補充說:“隨着(來自黨的)監督更加直接,也許央行抵制量化寬鬆政策的能力會減弱”。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