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面對中國 美日印澳多方位結盟對抗

發表時間:

面對中國經濟和政治擴張野心以及新冠疫情爆發凸顯出來的問題,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據報目前正積極聯手反制,朝向新的三邊集團努力邁進以確保全球供應鏈,並減少未來風險事件中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越南與印度也在強化印太合作,同樣聚焦討論中國破環區域穩定的行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片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片 ©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冠狀疫情凸顯了許多國家,特別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主要合作夥伴擺脫對中國貿易和供應鏈依賴的重要性。儘管目前尚沒有官方的正式聲明,但最近媒體透露出來的種種信息都顯示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加強接觸,三國的經貿部長近期可能會見面,發起一項三方供應鏈彈性倡議,走向一個新的三邊集團,以確保全球供應鏈。

印日澳三方供應鏈彈性倡議雛形已成

據《印度經濟時報》8月19日報道,由日本率先提出的這個三方供應鏈彈性倡議目前已初具雛形,印度正在與日本和澳大利亞展開討論。三個國家的貿易部部長近期將舉行首次會談。據知情人士透露,日本是通過經濟產業省與印度進行接觸溝通的,並提醒印度主動採取行動的緊迫性。消息人士稱,日本希望在11月之前推出這項三方供應鏈彈性倡議。

知情的經濟學家還透露,預計該倡議將在9月初的印度-日本視訊峰會上展開。加入這份倡議與澳大利亞多樣化對華貿易依賴的遠景相呼應,尤其是在兩國關係日益緊張之際。儘管澳大利亞尚未正式同意這份協議,但關於將其納入的討論仍在進行中,堪培拉方面尚未置評。

隨着印度和中國之間貿易和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在“去中國化”路上走得最遠的印度政府也渴望在年底前推出這一舉措,從而加大供應鏈重組力度。這一舉措被視為對涉及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直接回應,包括今年6月中印邊境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士兵死亡。

新德里研究和分析機構專家認為這項三邊倡議可以成為邁向區域經濟反彈的基石,推動地區權力再分配遠離中國。而在從中國撤回部分製造業方面,日本已經取得進展,在疫情爆發時供應鏈中斷後,日本撥出22億美元用於Covid-19經濟刺激計畫。上個月,日本政府向57家企業提供了574億日圓補貼,用於在日本投資生產,並向另外30家企業提供了更多補貼,用於在東南亞多個國家投資運營。

對於印度而言,這也將是一個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新的“世界工廠”的重要契機。在過去十年中,儘管印度GDP翻了一番,但比中國少了五倍,而印度人口總數與中國相當。日本在印度傳統上通過汽車業在印度擁有製造業務,而印度則認為這是通過其製藥進入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機會,並成為澳大利亞和日本產品進入中東和非洲的樞紐, 改變中國在世界那部分地區的貿易地位。

鞏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架構

在這三國一致活動的背後可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影子。正是特朗普在2017年恢復了四方安全對話(又稱“四方對話”),這個對話彙集了四大強國,雖然各有所求,但共同的擔心就是中國的擴張主義,在此基礎上自然可一拍即合。

外交官透露說,在可能提前到9月舉行的印度-日本峰會上,也將擴大雙方已經很緊密的戰略和貿易關係。日本可能會討論一些日本製造部門作為該計畫的一部分轉移到印度的可能性。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引述未具名的外交官員說,這場峰會是在中國解放軍軍分別在拉達克東部和釣魚島採取積極行動的背景下舉行。兩國將討論中國在拉達克東部與和釣魚島局勢外,還將進一步鞏固“四方安全對話”架構。消息人士說,鞏固“四方安全對話”架構的其中一項行動是雙方可能在峰會中籤署«物品勞務相互提供協定»,讓雙方可在必要時互相使用對方的軍事基地和設施取得後勤支援。在 “四方安全對話”中,印度已與美國、澳洲簽署了軍事後勤協定。

另據美國彭博社7月10日報道,印度計畫首次邀請澳大利亞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如果計畫得以實施,該演習將首次聚齊印、美、日、澳四國。澳大利亞最近的對華態度眾所周知,彭博社這篇報道的標題是:“印度冒着激怒中國的風險,邀請澳大利亞參加軍事演習。”

越南與印度積極加強合作關係

除了以上三國的聯合外,越南也在積極運作,近年就中國在南海活動日益增加,「侵犯」越南專屬經濟區而經常向印度尋求支持,雙方並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印度也是與越南建立此一關係的3個國家之一。印度2018年貸款越南6億美元,供越南採購印度武器;印度還提供越南蘇愷30(Su-30)戰鬥機及基洛級(Kilo class)潛艦的人員培訓。

印度與越南25日透過視訊舉行第17次印度與越南貿易、經濟與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雙方討論中國破壞區域穩定的行動,並同意強化彼此在印太地區的合作。

印度外交部指出,印度與越南在會中就關切的區域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雙方同意在聯合國、東協等多邊組織和區域論壇上密切合作;雙方討論了印度援助越南湄公河水資源管理的相關計畫,並簽署雙邊外交學院、海事基金會兩份合作備忘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