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美眾議員訪台表達支持

美國眾院最堅定的中國批評者訪台 美英台媒體如何解讀

美國眾議院代表團22日抵台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以對華立場強硬著稱的“美國和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委員會”(下文簡稱: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眾議員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除他之外還有民主黨首席議員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穆理納(John Moolenaar)、莫頓(Seth Moulton)及強森(Dusty Johnson)。美聯社報道指,這肯定會引起中國的密切關注,中國反對此類訪問,並將其視為對其主權主張的挑戰。

台灣總統蔡英文與來訪的美國眾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和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會面。
台灣總統蔡英文與來訪的美國眾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和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會面。 © AP 美聯社
廣告

美聯社報道稱,在周四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會晤中,加拉格爾強調了兩黨對美台夥伴關係的支持,他稱這種夥伴關係“更強大、更強大”。“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堅如磐石。” 與大多數國家一樣,美國並未正式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但與台灣保持着牢固的非正式關係,並受美國法律約束,向台灣提供自衛所需的武器。

與此同時,蔡英文總統感謝美國繼續幫助台灣加強自衛能力。她說:“我們正在共同捍衛自由和民主,維護地區和平。” 她補充說,她希望看到美國和台灣在一系列領域有更多的交流。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在北京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台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她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並譴責這是“干涉”中國內政行為。

美聯社指出,這個兩黨代表團由一些國會最堅定的中國批評者組成,將與台灣其他高級領導人和民間社會成員會面,討論美台關係、地區安全和貿易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

美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民主黨籍代表克利胥納莫提議員表示,在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後,台灣是美國“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也是民主的榜樣,並誓言維護台灣事實上的獨立性,並進一步與其他國家結盟。民主國家。

“它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有活力、最令人興奮的民主國家之一,” 克利胥納莫提說。“今年,當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將前往投票站投票時,你們為如何進行選舉提供了榜樣,為此我們向你們和平移交權力表示敬意,你們是一個民主典範。”

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成立於 2023 年,舉行了多次聽證會,重點關注人權、貿易、網絡入侵以及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日益緊張的緊張關係的其他核心問題。

美聯社報道着重在美國國會議員讚揚台灣的民主,這次訪問肯定會引起中國的批評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台灣一直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混合”壓力,特別是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加拉格爾說,台灣從美國兩黨獲得的支持是防止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堡壘。但他補充說,像台灣和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雖然有時很混亂,但仍然“不可戰勝”。

台灣媒體報道注意到,加拉格爾提到自己與克利胥納莫提都是第2次訪台,被問到為何2023年2月來台極為低調,他回道,當時是自己單獨來訪,這次則想在台灣和整區區域傳遞美國團結挺台的訊號。

加拉格爾幽默地提到,2023年來時遇上有知名的美國國防部官員來台,“他偷走我所有光環,還上了所有新聞頭條,但沒關係”,而他所指的官員,應是主管中國、台灣、蒙古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

2023年訪台後,加拉格爾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稱:“幾乎每位我見到的台灣官員都提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是個警鐘...... 我從每名主要台灣官員那聽到的是,關切(軍購)延後交貨...... 這讓台灣人很不安,我認為這令人無法接受”。他在22日的記者會上說,美國批准但尚未交貨的軍售項目已累積200億美元。

據加拉格爾22日表示,軍售可能是美國嚇阻中國,並降低其激進行為的最大作為。他直言,“我們今日聽到的是,烏克蘭的結果不只對其和美國信用很重要,也對印太地區、兩岸的威懾很重要”,且認為美國繼續軍援烏克蘭很重要,因同時可振興美國整個國防產業基礎與產生世代投資,恢復武器存量威懾。

“累積未交貨仍是很大的問題”,加拉格爾建議,美國政府可把已存放在武器庫深處的約200枚魚叉飛彈(Harpoon),重新設定後批准快速交給台灣,且可看到報導稱台灣已被移到交貨順序最前面,“我想這完全是可推動做的事”。

此外,加拉格爾認為,美國要與盟友及夥伴協商經濟策略,“我們不是要做出回應中國行為,卻會被貼上經濟戰標籤的措施,我們也沒試圖臨時做出制裁回應”,所以和區域內部分條約盟友及台灣協商抵抗中共經濟脅迫的盟友架構,“我想這是我們要走的方向”。

台灣人要相信美國挺台

克利胥納莫提指出,國防產業目前正面臨很大壓力,除了身為軍事委員會成員的加拉格爾支持對台灣的多年撥款方案,還應開始思考合作在台灣共同產制不用太多智財權轉移的項目,像是在全球極為短缺的155公釐榴彈炮,“我們知道烏克蘭是這樣的情況,而台灣可成為生產此榴彈炮的潛在重要夥伴”。

加拉格爾也表示,台灣是島嶼,不同於烏克蘭,在衝突中的補給會很困難,“我們要學習嚇阻失敗的教訓,並應用在印太地區,這樣就不會讓自己陷入戰爭,我們想要和平”。他還提到,“中共首席智囊”王滬寧1991年出版的《美國反對美國》,其中讓所有人互相對抗,進而損害國家的策略正在失敗。

一起站在這裡,我們就是(那策略)失敗的證明”,加拉格爾認為,“民主黨和共和黨、藍綠陣營、台灣人及美國人團結對抗獨裁者進犯”,直言不論誰入主白宮,都深信美國會繼續挺台,“我想表明,我認為台灣人應相信美國與你們同陣線,就算我們國內經歷很緊張的政治局勢”。

“如果我們開始派官方代表團訪問檀香山,和希望夏威夷脫離美國獨立的分離派領袖見面,你們會作何感想?如果我們開始送武器給他們,你們會怎麼做?” 這個多年前中共的比方,在美眾議院訪團來台之際,再度於微博等社媒熱傳,儘管看起來不太對等,但仍反映出中國政府對美國政界近幾年來增加訪台頻率,去年多達32人。以及軍售台灣的不滿。

為何有如此多美國國會議員前往台北訪問

華盛頓和台北對於來訪的加拉格爾看法自然相當不同,那麼,美國政治人物訪台的目的何在?是單純表現支持對抗中國,或是激怒北京、並強化白宮有意支持台灣永久分離(permanent separation)的公開噱頭?

據BBC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發自台北的報道寫道,這些訪問並非沒有後果。美國如何處理與北京和台北的關係,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當前台海兩岸的緊張僵局究竟是會持續下去,還是會變得更糟。

美國鷹派眾議員加拉格爾曾在去年告訴《衛報》稱,北京的目標是“讓我們在世界舞台上處於從屬地位、受到羞辱和變得無關緊要”。現在,他與一些同事一起抵達台北訪問。他們很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批。

這種趨勢得到了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的積極鼓勵,美國方面似乎也沒有阻止。事實上,拜登總統是迄今為止在捍衛台灣的問題上最為明確的美國領導人,但與此同時,他仍然繼續致力於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加拿大前情報官員、蔡英文總統的前顧問J·邁克爾·科爾(J Michael Cole)說:“這很重要。”他說,“美國一直說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但這項工作需要對公眾展示。這就是讓北京感到不安的原因,也是記者們對此進行報道的原因。”

美國鷹派眾議員加拉格爾曾在去年告訴《衛報》稱,北京的目標是“讓我們在世界舞台上處於從屬地位、受到羞辱和變得無關緊要”。現在,他與一些同事一起抵達台北訪問。他們很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批。

這種趨勢得到了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的積極鼓勵,美國方面似乎也沒有阻止。事實上,拜登總統是迄今為止在捍衛台灣的問題上最為明確的美國領導人,但與此同時,他仍然繼續致力於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BBC報道援引加拿大前情報官員、蔡英文總統的前顧問J·邁克爾·科爾(J Michael Cole)說:“這很重要。” 他續稱,“美國一直說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但這項工作需要對公眾展示。這就是讓北京感到不安的原因,也是記者們對此進行報道的原因。”

據該報道指出,台灣與美國國會的關係深厚而且悠久。1979年,卡特總統與台北斷絕關係並承認北京之際,是美國國會強迫他簽署了《與台灣關係法》。這一法案至今仍支撐着美國與台北的關係。該法案明確承諾美國反對任何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作法,並向台灣提供足夠的武器來防禦中國。

上世紀70年代,台灣是軍事獨裁政權,它的美國盟友是共和黨。“冷戰”的氣氛仍然寒氣逼人,台灣的島嶼被視為對抗共產主義的堡壘。今天,反共主義可能仍然發揮着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與民主國家展現團結。台灣不再是共和黨的事業。在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圍繞新冠病毒起源的爭論,以及在美國發現間諜氣球等事件之後,美國人對台灣的支持現在已在兩黨中蔓延。

除此之外,美國與台灣還有着重大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特別是在半導體貿易方面。

這就意味着,與烏克蘭問題不同,美國國會中沒有人呼籲美國削減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如果有的話,那也是相反的。

BBC報道認為,有個問題仍然存在——這些訪問是弊大於利嗎?當佩洛西在2022年夏天來到台北時,北京方面首次發射彈道導彈穿過台灣島上空,包括首都台北的上空。佩洛西訪台後進行的民調顯示,大多數人認為那次訪問損害了台灣的安全。

如今,經常能聽到台灣研究人士引用羅斯福總統的一句老話:“說話輕聲細語,但要帶上一根大棒”。 科爾表示,這正是美國和台灣目前在做的事情。他說,美國國會層面的訪台可能是象徵性的,但對台北和美國國會議員來說都是很好的公關行為。他們的訪問並觸碰北京的底線,當然佩洛西的訪台之行除外。

但是,科爾問道,這些訪問對美台關係到底意味着什麼?畢竟,“真正實質性的方面……例如在情報、國防等方面日益加強的高層交流,這些都不會成為新聞”。

這篇報道最後再引用科爾的話:“這些都是建設性的,” 他繼續說道, “但美國堅決要求台灣政府不得公開這些內容。”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