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灣島已成為世界自行車產業之都

台灣已成為世界自行車產業之都的島嶼。如果說台積電巨頭的半導體工廠在這個東南亞小島上無所不在,那麼自行車巨擘捷安特 (Giant )和美利達 (Merida )及其下游的分包商就是台灣的第二經濟,就台灣的肺部。世界報指出,迪卡儂 (Decathlon )的業務正是依靠這一專業領域產品大膽衝浪。 如今可說,沒有任何一輛自行車上面沒有台灣制的零件。

巴黎人權廣場前停放的一輛巴黎共享自行車  2024年3月7日
巴黎人權廣場前停放的一輛巴黎共享自行車 2024年3月7日 © Dimitar DILKOFF / AFP/Archives
廣告

“你看到了嗎? 巨塔的形狀與台灣相同。» 在世界號稱自行車第一公司的台中總部大樓的腳下,只見自行車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鄒雪莉向上指着大樓的頂部。她向明星級建築師 Joshua Jih Pan 的建築作品和其象徵致敬:台灣這個島不僅誕生了全球半導體行業巨頭台積電,沒有這些芯片,我們的手機、電腦或汽車就無法工作。 這裡也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和美利達(在歐洲以 Centurion 品牌聞名)的所在地。 在他們的背後,有無數的供應商,也是自行車行業中各個自專業領域的領導者,例如:鏈條、車座、照明燈、剎車器、撥鏈器、電池…… 

半個世紀以來,台灣憑藉相對謹慎的態度,已將自己打造成自行車之島,多年來一直在努力適應來自低成本國家的競爭,這與歐洲或美國的自行車產業下滑不同。 總共有 900 家公司,其中許多是家族中小企業,共享該行業的價值鏈,僱用超過 32,000 名員工,並向世界各地發送零部件。 他們聚集在台中周圍,位於台灣中西部的台中,是居民人口超過 280 萬人的台灣第二大城市。 

一半的供應商集中在這個大都會南部的彰化、梅里達周圍。 另一半位於北部,靠近歷史悠久的巨人工廠。 1992 年,迪卡儂在這兩個極點之間等距建立了自行車生態系統的核心,從而成為自行車運動的重量級和卓越的集散地中心。 如今,這家法國公司是台灣製造商的最大客戶之一,但不僅如此:在台中經營迪卡儂的讓-弗朗索瓦·吉蘭 (Jean-François Guislain) 除了生產辦公室外,還掌管着 19 家商店。 

然而,自行車並不是台灣人的發明,甚至不是台灣人的傳統。 捷安特創始人劉楊(又名劉王)創建的自行車博物館,將是《凱撒的東西還給了凱撒》:館內展出的最古老的兩輪車都是歐洲的。 例如,我們看到平衡車——一種沒有踏板的自行車——由德國男爵 Karl Drais von Sauerbronn 於 1817 年設計。接着是來自日本的郵遞員的自行車。 “20世紀60年代,我們仍然從這個國家進口自行車。”鄒女士解釋道。 

石油危機後,自行車市場起飛 

該行業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不斷發展,並迅速轉向出口。 1972年,劉王創立了捷安特集團,他的競爭對手曾先生 Ike Tseng 創建了美利達。 那正恰逢其時:1973 年石油危機之後,自行車市場開始騰飛。 “1986-1987 年達到頂峰,台灣每年生產超過 1000 萬輛自行車,”迪卡儂生產總監程宇成回憶道。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這個來自法國北部的品牌設計了首款車型並投放市場。 

逐漸地,捷安特和美利達將自行車行業推向了高端。 博物館展示了第一輛由碳纖維製成的捷安特自行車。 “這個模型仍然非常不完美,必須進行大量修改,”我們的導遊解釋道。 這時距離製造一體式結構的自行車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台灣人並沒有試圖掩蓋這其中的失敗,他們說,這些失敗使他們能夠在之後終於獲得了一項成功的產品。 

20世紀90年代,越野自行車VTT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每年銷售約 750 萬輛自行車。 由於成本低得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的到來,黃金時代受到了質疑。 突來的震驚。 2000年代初,台灣自行車的銷量已降至 500 萬輛以下。 

自2003年起,捷安特和美利達的老闆決定將大約十家公司聚集在一起,然後是大約二十家公司,組成他們所謂的“A團隊”:這個“A團隊” 的競爭對手們忘卻了他們原來的競爭立場,決定攜手合作,依靠創新,共同努力快速向高端市場進軍。 

在A-Team中,我們看到了Velo自的行車廠牌:世界排名第一的自行車車座廠商;KMC:其鏈條生產佔了全球自行車市場80%份額;Wellgo:踏板製造商;Maxxis:輪胎供應商:Tektro:剎車器廠商,它是日本品牌Shimano剎車器的主要競爭對手,或者 SRAM:美國商之一。 

營銷和贊助 在彰化的辦公室里,Tektro(剎車和撥鏈器)三位創始人之一的 Leo Chen 記得,他所在的 A-Team 引發了“M 團隊”製造商的出現,相當於機床製造商中同水平的製造商。 他們也必須增強實力,共同結盟幫助當地製造商通過自動化應對來自中國大陸的低成本競爭。 

在Tektro公司 生產自行車剎車器(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六棟建築之一中,我們看到了機器人化的連續階段。 一個制動器有 50 多個零件,在組裝之前必須進行機械加工:“我們生產 80% 的零件,特別是剎車片。 這對於確保其質量非常重要。”Tektro 工業總監 Gary Chang 解釋道。 

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套由六台機器組成的六邊形裝置,由玻璃保護。 小型金屬零件到達傳送帶上,由機器人舉起,然後自動從一台機器轉移到另一台機器,然後打孔、拋光、激光控制,準備組裝,無需任何人工干預。 

台灣迪卡儂的生產總監 Joanne Hu 說道,在這台最先進的機器背後,我們看到了老一代機器,它們仍然由操作員和手動質量控制來操作。 該公司不斷投資以加快生產速度。 “我幾乎每個月都會來,每個月我都會注意到一些變化,工廠里有一些我不認識的地方。” 

陳先生解釋道:“迪卡儂是我們最大的客戶,但只佔我們營業額的不到 10%。” 

擁有全球且多樣化的客戶群是該模式的一部分,並追求量產讓平均生產成本降低的經濟模式。 Tektro 在彰化擁有 700 名員工,其中包括 28 名研發工程師。 集團在中國擁有兩家工廠,主要為當地市場需求而生產。; 70%的生產是在勞動力稀缺的台灣進行的。 機器上用泰語和越南語寫着說明:該公司已獲得授權,可以引進150 名外勞。 

藉著市場調查和贊助向高端市場進軍。台灣捷安特首先進軍生產越野自行車,然後將其名字與荷蘭合作銀行自行車隊結合在一起。 與 Shimano 相比聲譽較差的 Tektro,創建了一個運動高端品牌 TRP,並與五屆速降世界冠軍、美國越野自行車運動員 Aaron Gwin 合作。 2015年以來,整個行業掀起了電動助力自行車的浪潮。 它計畫從 2027 年開始儘可能的銷售與傳統自行車同樣多數量的這種電動自行車。 

想要更多的個人流動性: 這個高端且電動的賭注奏效了。 自2017年以來,台灣自行車產量已跌縮至250萬輛的門檻,但自行車和零部件價值的增長足以抵消這一數量的下降。 台灣2003年的零部件產量不到10億美元(9.3億歐元),2018年為40億美元,2022年將增至超過60億美元。 

那些大國正在嘗試轉移陣地進行生產,但主要是在歐洲或美國進行組裝。 迪卡儂 2022 年在全球銷售了 400 萬台(全球市場銷量為 1.2 億台),在法國(北部)、葡萄牙和羅馬尼亞設有工廠。 這位法國人還售出了 267,000 輛電動自行車,其中大部分配備了台灣新普電池。 捷安特在歐洲、荷蘭和匈牙利擁有組裝能力,擁有龐大的工廠。 

面對對更加個性化和污染更少的出行方式的渴望,特別是在 Covid-19 大流行之後,其銷售量出現了新的加速,同時獲得了所夢想的自行車交貨期的所需時間延長了。 

但在這個具有明顯周期性的市場中,它們在 2023 年銷售量下降了 30%,導致製造商手頭有堆積如山的庫存。 這種情況令台灣工業界感到擔憂,中國台灣自行車製造業正指望人們興盛的外出活動,來重新恢復這個產業的發展。 

現今管理捷安特由的杜邦妮(Bonnie Tu)是創始人的女兒楊劉麗珠(Vicky Yang)的表姐妹。楊劉麗珠,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共享自行車的發展上。她希望讓越來越多的行人和駕車者能夠共襄盛舉參與這個自行車共享方案上。她是 YouBike 的負責人。 

這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台灣自行車共享模式,已在台灣 11 個城市開展業務,很快將擴展到 12 個城市。 

她提供了這種設備和非常政治化的使用方法,以便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城市成功實施。她滿意地說:“他們要麼擁有一個系統,要麼計畫很快擁有一個系統。” 她不厭其煩地展示她的橙色輕型電動自行車,有一個小按鈕,可以一鍵調整車座,無需用力,Velo 設計的目的是在傾盆大雨後自行車不會因此被浸濕透,就像這位女老闆要求的那樣。  

在這類 YouBike 自行車上,我們找到了屬於巴黎市擁有的變速系統共享自行車的 Parisian Vélib’。 如今可說,沒有任何一輛自行車上面沒有台灣制的零件。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