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半個世紀的燭光:國際特赦組織

發表時間:

周二,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敦促中國政府公布被處決的上千人的確切數字和細節。這個組織的過渡秘書長克勞迪奧·考都尼(Claudio Cordone)說:“中國當局聲稱沒有多少人被處決。如果這是真的,那為什麼不向世界公布去年中國一共殺了多少人?” 考都尼接著說:“死刑懲罰是殘酷的,是對人性尊嚴的一種公然的侮辱。”

廣告

 

 

國際特赦組織也許是世界上發出反對死刑懲罰聲音最大的一個機構。根據官方的數字,

2009年,18個國家一共處決了714人,這個數字不包括中國處決的人數。國際特赦相信中國處決的人數要遠遠高出2009年全世界處決人數的總合。這個數字在中國仍然被認為是國家秘密。

 

1961年,一個英國的大律師彼得·本尼森(Peter Benenson)在《觀察家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特赦那些被遺忘的囚犯。 隨後,來自比利時、法國、愛爾蘭、英國、美國和瑞士的代表在盧森堡聚會,決定創立永久性的國際運動組織:國際特赦。英國藝術家戴安娜·瑞德豪斯(Diana Redhouse) 受到了中國古老的諺語“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起蠟燭”的啟發,為國際特赦組織設計了徽標。

 

國際特赦組織的創始人彼得·本尼森出生於1921年,他出生在一個沒有聯合國的世界。那時候還沒有簽訂一個國際人權公約。《世界人權宣言》也還沒有寫成。也沒有今天政治風景中的任何一個人權組織。公民社會還沒有誕生。他去英國伊頓公學之前,曾受教於大詩人W.H. 奧頓(Auden)。每一屆的英國首相都要封給他榮譽爵位,但是這位謙卑的律師從來沒有接受。每一個給他寫信的首相,都會收到他親自用打字機打印的回信,他總是列舉英國所面對的違法人權的案例。本尼森2005年去世,享年83歲。這時,他身後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世界上有近一百個人權條約。90%以上的國家簽訂了國際公民/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力的公約。幾乎所有的這些國家正式給自己的公民可以向國際間申訴的權力。

 

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廢除了死刑,或者停止執行死刑。國際特赦在全世界64個國家有二百多萬會員。

 

2001年,是國際特赦組織的四十歲的生日,該組織在聖馬田大教堂的台階上, 點燃了用燈光照明的四十柱兩米高的白色蠟燭,上有四十幅受過該組織援救過的囚犯的肖像,包括從良心犯成為國家總統的金大中、曼德拉和哈維爾。 還有一幅中國前良心犯魏京生的的肖像。

 

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特赦處理了150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千上萬個案例,1977年該組織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978年被授予聯合國人權獎。

 

當然,也有人對國際特赦組織的工作有很多的微詞。 最苛刻的批評則是,該組織公開揭露和批評的的方式,使酷刑和鎮壓變得更加隱秘和殘酷。

 

2011年將是國際特赦組織50歲的生日。五十年前彼得·本尼森創辦了國際大赦。在二十周年紀念日時,他在聖瑪田教堂點燃蠟燭:他說:“ 我點燃了蠟燭,用莎士比亞的語言說:抵抗遺忘。---- 因此,被遺忘的囚犯應該被記住。”

 

國際特赦的標誌是被鐵絲網纏住的一支蠟燭,它的設計是受了中國一句諺語的啟發:“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起蠟燭。”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50年之後,中國大陸至今還沒有國際特赦的分部,國際特赦的燭光也遠遠沒能驅散中國的黑暗。中國政府死刑處決的數字也變得更加模糊。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