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本篤16世英倫之行與天主教信仰轉機

發表時間:

羅馬教皇本篤16世9月19日結束對英國的國事訪問。這是天主教皇在間隔了長達28年之後,第一次對英國的正式訪問。28年的數字,說明英國教會同羅馬教庭的距離,但同時也說明此次教皇本篤16世訪問英倫三島的敏感與重要。

廣告

教皇本篤16世從星期四開始抵達英國,一直到星期天結束,為期四天。無論是教會方面的宣示,還是媒體的報道評論,羅馬教皇的訪英主題,都是宣講天主教的信仰,但是為了尋求英國人恢復對天主教的信仰,教皇選擇了尖銳的話題,即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戀童癖對教會的打擊問題,貫穿這一正式的國事訪問。以至於一些評論指出肅清戀童癖議題,彷彿是教皇來到英國的唯一話題。

顯然這樣的評論有些過份尖刻。但是教皇希望通過對英國的訪問對歐洲人產生影響。而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目前正在經歷嚴重的信仰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對天主教的信仰,他們對天主教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按照教皇在倫敦的講話,正是教會中的神職人員犯下的戀童癖問題導致了民眾對教會信仰的抵觸和拋棄。如果要民眾回到信仰的擁抱中來,那就要嚴肅解決戀童癖危機。

說是危機其實並不誇張。就在教皇抵達英國訪問的時候,與英國相連的愛爾蘭天主教會受到戀童癖帶來的災難性打擊。不同級別的教會人員犯有戀童癖罪行,而愛爾蘭教會最高層官員卻是以包庇的立場造成這個危機持續並且引發更大的傷害,成為一個全民的危機。愛爾蘭並不是唯一的一個歐洲國家深受教會神職人員犯罪的打擊,僅僅上個星期,比利時官方的報告揭露,一共有13個比利時少年兒童在遭到教會神職人員的性侵犯之後自殺身亡。再稍遠的時間以前,2009年11月,教庭的一份報告承認在歐洲多個國家特別是教皇出身的德國以及比利時,神職人員的戀童癖問題十分嚴重。但是歐洲教會中的各級機構,顯然採取消極的立場,沒有像美洲的教會所面臨的同樣危機,受到社會的普遍抨擊。在歐洲,這個毒瘤卻還是一個禁區。教皇本篤16世訪問美國的時候才涉及到了這個話題,雖然美國教會對受害者花費了巨額賠償金。羅馬教廷在此以前大聲的批評同性戀,避孕措施以及墮胎,但卻在教會人員的戀童癖問題上保持沉默。

教皇本篤16世是在前往倫敦的飛機上決定選擇公開抨擊戀童癖作為訪問英國的主題。83歲的教皇抵達英國的第一天就公開對教會中的犯罪現象作抨擊。教皇在西斯敏大教堂的彌撒中向教會犯罪行為造成的受害者表達他深深的痛苦。他譴責戀童癖對上帝的信徒與追隨者的傷害。第一次教皇公開的承認包括教皇在內的羅馬教廷各級機構在處理教會戀童癖危機上有失誤與責任。第一次教皇公開保證教廷以及各國的各級教會機構將採取合作的立場,積極配合司法機構對任何神職犯罪人員進行調查,保證讓所有的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追究與懲罰。

英國的報紙肯定了教皇的勇氣。教皇在英國的做法實屬罕見。教皇在倫敦等地的訪問受到各種反對者多達3000多人的抗議,示威人群有來自其他宗教的比如穆斯林人,有來自無神論者的,更有來自婦女墮胎避孕權利保護組織。他們在教皇經過的道路上示威抗議,教皇堅持不改變行進路線。教皇本篤16世在倫敦會見教會神職人員戀童癖的受害者,並同這些受害者進行交談。他們分別來自英格蘭,蘇格蘭以及倫敦大區。教皇表達深深的恥辱感。教皇說他們是教會的受害者,犧牲品。連同教皇在英國探訪老人院,教皇在心靈或身體受傷而受苦脆弱的人與上帝之間承起了溝通的橋樑。教皇對受到巨大傷害的兒童與家庭表達與其同苦,並說,正是每一個天主教會受害者和犧牲者的鮮血給教會帶來了新生。教皇說,他與受害者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教皇星期天剛剛結束在海德堡公園8萬人的露天彌撒。對教會戀童癖危機的公開批評,打破了多年的沉默。但教皇讓羅馬教廷與新教的英國教會關係更近了嗎,教皇本篤16世所說與受害犧牲者的距離更近了嗎?教皇的此番議題訪問,說服英國乃至歐洲的信徒了嗎?英國的媒體分析說,很多英國人希望看到教皇許諾的嚴厲防範與打擊措施儘早地落實。這將會改變一部分人對教會的批評與怨恨。可是,英國與歐洲的民眾對天主教的信仰追隨人數下降,卻同宗教與社會許許多多的問題連在一起。教廷官員早在教皇抵達倫敦訪問之前就曾批評英國信仰人數銳減,形同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雖然這樣的批評惹發英國教會不滿。

教皇本篤16世訪問英國已經被評論為成功而有新意。教皇以開放的姿態打破最為隱痛的禁區,為梵蒂岡未來涉及其他敏感議題打開了窗口。教皇會見教會神職人員犯下的戀童癖罪行造成的受害者長達40分鐘,而教皇會見英國首相卡梅隆卻只有20分鐘。英國報紙說,正是這樣的時間差,顯示了教皇希望征服天主教信徒信仰的決心。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