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冷戰的餘味在全球飄蕩

發表時間:

今天出版的法國『回聲報』在題為“冷戰餘味在世界上方飄蕩”的分析中指出,中美共治是一種幻覺,已經死亡,然而,世人卻看到緊張的跡象越來越多,一方是美國,另一方是中國,再次一級也包括俄羅斯。一場從南中國海到拉美再到非洲,經由格魯吉亞、敘利亞和伊朗的“微型冷戰”正侵蝕着國際關係。

廣告

中美“微型冷戰”侵蝕國際關係

『回聲報』的分析說,奧巴馬2009年上任時曾經打算終結小布什時代和新保守主義。他甚至向昨日的敵人伸出雙手,向莫斯科提議重建美俄關係。對於中國,奧巴馬強調,美國與這個擁有12000億美元儲備和同時是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的國家的關係是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

但是,奧巴馬這種希望與中俄關係升溫的政策壽命並不長,愈來愈臨近的美國總統大選迫使奧巴馬在外交政策上比對手羅姆尼更強硬。今天,分界線在聯合國凸顯出來,首先是敘利亞問題。俄羅斯不願意拋棄阿薩德,不管這個國家暴力多麼嚴重。中國擔心西方強權再一次干涉所謂如同西藏和新疆一般的“內部事務”,從而與莫斯科結盟。在伊朗問題上也是如此,莫斯科與北京難以接受美國和歐盟決心阻止德黑蘭繼續提煉濃縮鈾,哪怕眼看着一個新的擁有核武的國家站穩坐實。同樣,美國要在歐洲部署反導彈系統也被莫斯科視為是典型的冷戰行為,儘管美方表示這是為了保護北約盟國不致遭受如同伊朗一樣的“流氓國家”的攻擊。

不過,作者認為美俄關係並非如美中關係那麼重要。幾年以來,引起緊張的議題在兩大強權之間越來越多。尤其在南中國海,如同冷戰時代一樣,因為美國有日本、韓國等這樣的盟國,所有的領土爭執都以“代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一方面,北京尋求保護海上商業通道的安全,南中國海對中國、同樣對日本、韓國與海灣國家、以及非洲和歐洲國家從事貿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美國所作所為並非顯示出緩和的趨向。在北京眼中,美國應對南海新一波緊張局勢負責。與此同時,美國與中國在非洲因爭奪自然資源對立日深。6月初,美國國防部長證實美國要在亞太地區部署其60%以上的戰艦,此舉足以保證美國的“安全需要”和更加激怒北京。不過,作者分析,今日的世界已經不是分裂為兩大並列的超級強權領導下的兩大陣營。美國的國防預算和尖端技術使得美國的軍事能力他國無法相比。

更有甚者,強權之間的爭鬥亦非意識形態而是經濟和商貿的鬥爭,但是今天這個時代與冷戰時代不同,就是互相在經濟上的極端依賴。這一狀況迫使21世紀的強國必須改善他們的雙邊關係。如果在中國和俄羅斯這邊,需要改變的是對對方的不信任;那麼,在美國一方,這種改善必須經過重振國內經濟秩序,債務水平從而重新回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至少,北京是這樣期待的。

北京繼續不放過艾未未

『費加羅報』國際版有一篇題為“北京繼續騷擾藝術家艾未未”的報道。提要指出:艾未未軟禁到期,但繼續遭到稅務局的追訴,艾未未被禁止離開中國。

報道說,中國安全部門絲毫不打算放開艾未未。這個星期五他獲釋整整一年,有些禁令被取消,比如他不再被迫留在北京市區,可以在中國境內走動,從理論上講對他的司法控制已經結束。但是,警方警告他不能出國,艾未未認為這是不合法的。他說 :“他們繼續限制我走動的自由,給我羅織罪名”。『費加羅報』報道說,艾未未指的是當局可能會以“重婚”和“色情”的罪名指控他。可是,現在最主要的是艾未未被指涉嫌偷稅漏稅。

『費加羅報』指出,北京當局最初低估了艾未未這位藝術家在中國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現在,當局明白了這件事給中國的形象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一些中國領導人希望在這件事上找到一個體面的台階下。但是,在中國最高層還存在着嚴重分歧,安全部門也在不斷施加壓力。

李旺陽可疑死亡引發港人怒潮

『世界報』國際版在題為“中國一名異見人士可疑的死亡在香港引起憤怒的浪潮”的報道中指出,當局正式的說法稱,參加過天安門民主運動的李旺陽在6月6日自殺了,但是,許多香港人懷疑中國警方逃不了干係,揭露當局掩蓋事件真相。

香港人連日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要求中國當局解釋李旺陽死亡的真實原因。『世界報』的報道指出,在香港輿論的壓力下,湖南當局答應重新調查李旺陽死亡事件。不過,這一點小小的讓步並不足以平息香港人的憤怒,此刻,中國當局否認六四事件歷史記憶的做法正在被提出質疑。『世界報』的報道最後指出,香港特區應該在7月1日,在香港回歸中國15周年之際接待胡錦濤來訪,這是胡錦濤任期內最後一次訪問香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