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 八月槍炮聲仍在迴響

發表時間:

廣告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的封面專題是什麽?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的封面專題是: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 八月槍抱聲仍在迴響。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一百週年,但「八月的槍炮聲」似乎還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在全世界迴響。從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的戰爭到敘利亞內戰,關鍵是國際關係的格局還是充滿了誤判。一戰百年,中國已從積弱到強盛,但美、日仍然以百年前之心態藐視中國。中東戰火不斷也與百年前鄂圖曼帝國垮台、大英帝國分割土地不公息息相關。一九一四與二零一四之世界風雲何其相似,歷史災難會以不同形式和不同面貌驟然現身。

一戰和華人有什麽特別的關係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期間,曾經有十四萬華工(以山東威海衛和浙江青田人居多)到英國和法國挖戰壕、搬運軍火、收拾屍體、清理戰場、撿拾彈殼以及從事後勤補給工作。戰後約有三千多華工留在法國謀生(以青田人為主)。有關華工的檔案,目前大部分收藏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最不幸的是,運送華工的一艘法國輪船於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四日駛經地中海時,遭德國潛艇擊沉,五百四十三名華工喪生。

關於華工的歷史,還有哪些比較特別的情況嗎?

除了十四萬名華工在西歐戰線,亞洲週刊還揭開一戰期間二十萬華工赴俄國四萬人加入紅軍秘辛。他們被分配到農田、森林、工廠和礦山,從事修鐵道、保馬路以及裝卸貨物的工作,也有數千人在東線戰場為軍隊挖戰壕、搬彈藥,亦有許多人被抓獲並關押到了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戰俘集中營。四萬多人加入了紅軍,不少人為革命犧牲,被葬於散布全國的不知名的墓地里。一些人擔任了列寧的衛士,也有的加入了蘇聯的秘密警察組織(契卡)。其他人則滯留於離家數萬千里以外的異鄉,舉目無依。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有什麽淵源嗎?

一戰後的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七月,各國代表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明鏡殿舉行和會,商討一戰善後問題。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並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不滿,爆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始終未在和約上簽字。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週刊還有哪些精彩內容嗎?

本期亞洲週刊還報道:中國浙江省持續拆除教堂十字架,引發官方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兩會)分裂,全國「兩會」五月份曾呼籲停拆,但浙江省「兩會」合理化省政府的決定,某些縣市級「兩會」領導則辭職抗議。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