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中美新冠肺炎爭論尚未結束 歐盟就疫情中“慷慨政治”發出警告

發表時間:

自今年1月湖北武漢及周邊地區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截至目前為止這場席捲全球的大流行病毒已經在197個國家和地區發現確診病例,共有超過41萬人確診,並有至少18608人不幸患病去世。與此同時,這場疫情給各國無論是在社會,還是經濟和金融等重要層面所帶來的影響都是過去百年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歐盟與中國旗幟資料圖片
歐盟與中國旗幟資料圖片 © 路透社圖片
廣告

截至本周一已經有至少34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相繼出台封城等針對境內民眾出行限制的管制措施,致使全球在當時有17億逾人被迫在家隔離。而這一數字隨着印度總理莫迪政府周二宣布該國進行封國21天的決策後,近乎成倍增長,致使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居家隔離的人數達到約30億人。疫情災難全球化給世界各國民眾帶來的深刻和切實影響,實在是此前令人近乎不可想象的場景。與此同時,仍要注意的是,目前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排名前列的國家仍是中國、意大利、美國和西班牙等經濟發達國家,經各方消息顯示然而疫情已經觸及到非洲、拉美州和中東的一些經濟及醫療水平欠發達國家,因此疫情在近期於這些地區的發展情況則有待觀察。儘管缺乏具體數據加以支持,但世衛組織還是在近期多次警告非洲國家“醫療匱乏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應當格外小心新冠病毒在那裡的推進,需要最大限度做到“檢測、隔離、治療”。

正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進一步擴散之際,這場疫情給全球化等現行國際社會合作體制帶來的影響也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美中兩國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雙方政府之間在這場深刻影響兩國正常運營的災難中卻展現出進一步分歧和對抗,而並不是合作及相互支持的態度。疫情期間,兩國政府就疫情來源及事已至此誰應承擔責任問題而互相指責,激烈程度有增無減。從開始的中層官員和官方宣傳機器及媒體輿論間的口誅筆伐,一直隨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新冠病度可能是美軍帶入武漢的指控,刺激升級為特朗普多次出面直稱的所謂“中國病毒”,並屢屢為這一用詞辯護,及在記者會上赤膊上陣公開表示對中國不滿的元首級別的論戰。特朗普在3月22日出席白宮防控疫情記者會上直言稱,對中國在疫情爆發初期缺乏合作和信息,感到沮喪,認為中方應該及早通報。但特朗普強調,他依然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保持良好關係,亦尊重和敬佩中國對抗疫情。

就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官員提出,對中方在處理疫情初期存在就疫情信息不夠透明,讓試圖向外界預警的醫護人員消聲,浪費寶貴預警時間及阻礙美國專家赴華參於實地考察等指控的同時,中國外交部的部分官員,及官方媒體則紛紛加大了對特朗普當局地反擊和批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劍指特朗普,指責他存在處理美國國內疫情不當,及向中國甩鍋的言論和氛圍宣揚則在近年來其他的美中分歧事件中系實屬罕見。針對這一現象,《紐約時報》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疫情加劇美中分歧”的評論文章指出,就特朗普在兩國較勁下展現出的這一強硬態度,美國國內學界和政策分析人士中也存在兩種聲音。例如,可被稱之為“鴿派”的奧巴馬政府外交官兼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副部長馬格薩門(Kelly Magsamen)就認為,雙方“競爭態勢”削弱了遏制新冠病毒的努力。她說,“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控制住疫情,而不是為了指責中國而指責中國。”此外,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也稱,這種新的敵意“令人沮喪”。他說,“天安門事件後的美中關係在一個特別不幸的時期惡化到了新低,而在此刻,兩國本應該聯手限制大流行病對公共衛生、經濟活動和金融市場造成的破壞。”

此外,還有一些特朗普政府的衛生官員提出,向中國當局施壓譴責可能使其更抗拒共享有關病毒的準確數據。另有聲音指,這樣做可能也會讓中方在向美出售和供應口罩等急需的醫療物品上帶來無謂的阻礙。與此同時,但是持強硬態度的人士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是一個可以突顯他們眼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給美國等西方國家所擁有的自由民主機制,及市場經濟等根本性質和戰後國際架構帶來威脅的實例。對此,白宮前首席戰略師班農就多次宣揚,中國政府“已向世界證明,他們對中國人民和世界構成生存威脅,而不僅僅是對美國構成威脅”。顯然,美中兩國之間就構成這一全球性危機的來源和責任問題的相互指責尚未結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周二的記者會上,當談及所謂“中國病毒”和“武漢病毒”用詞時表示,“近一時期,中美之間有一些關於病毒源頭的爭論。我想指出,挑起這場爭論的恰恰是美方,首先稱病毒起源於中國,首先使用‘中國病毒’、‘武漢病毒’說法的也是美方”。他說,“根據媒體報道,早在3月6日,蓬佩奧就公開對外使用‘武漢病毒’的提法,此後美方一些政客和高官持續不斷地藉此污名化中國,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和強烈反對。白紙黑字,言猶在耳,美方是抵賴不了的。”

耿爽在會上強調,“中方已經多次重申,美方個別人處心積慮地將新冠病毒同中國相聯繫,不斷地對中國搞污名化。中國人民對此強烈義憤、堅決反對。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都明確反對將病毒與特定國家和地區相聯繫,反對搞污名化。”在當天除了美中外交爭論繼續發酵外,另一值得關注的是,隨着疫情的發展,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至上”政策方向,及因其國內疫情自顧不暇之際,中國近期開始對包括意大利和塞爾維亞等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周邊國家加大醫療援助和介入。就這一現象,此次在協調和應對疫情反映並非理想,其自身存在已經受到疫情發展威脅的歐盟方面也首次發出了警示的表態。對此,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Jose Borrell)發表了題為“新冠病毒大流行病及其正在創造的新世界”的評論文章。文章中,這一歐盟外交事務主管寫道,“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將會重造我們的世界。我們當下並不知道這一危機將在何時結束。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它結束時,我們的世界將看起來非常不同”。

博雷利在文中對歐盟內外有關疫情爆發時間表,及對疫情防控敘述方式的“戰鬥”進行分析並發出警示。對外,他就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的“慷慨政治”發出警告,敦促歐盟國家準備好迎接一場“全球話語權之戰”中的“影響力之爭”。他說,"中國全力推出的信息是,它和美國不同,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值得信賴的夥伴。"他還表示,在這場輿論戰中,有人正試圖詆毀歐盟有責任感、值得信賴的形象,而在某些情況下,歐洲人被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好像是所有人都是病毒攜帶者一樣。對此,他強調,歐洲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到詆毀。博雷利稱,“對歐洲而言問題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確定,隨着疫情的演變和我們對疫情反應的發展,觀念將再次發生變化。 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其中)包含一個地緣政治因素,包括通過操縱和‘慷慨政治’爭取影響力的鬥爭。而通過用事實進行武裝,我們需要捍衛歐洲免受其詆毀者的攻擊。”對內,他還表示,“歐洲內部也有一場敘事之戰。 至關重要的是,歐盟必須證明它是一個具有保護性的聯盟,且團結並不是一個空洞的詞語。(面對疫情)在以國家為單位成為中心力量的第一波浪潮過後,如今,歐盟已在成員國授權其採取行動的所有軌道上實施聯合行動並脫穎而出:(包括)聯合採購重要醫療設備,提出聯合經濟刺激計畫和共同行動,同意必要的放鬆財政和國家援助規則的決定”。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