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蓬佩奧籲“自由世界”聯手對抗“中共新暴政”

發表時間:

隨着中美緊張局勢日益升高,特朗普政府近期對北京的譴責聲越來越激烈。幾周來,美國與盟邦多管齊下加強對北京施壓,從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到制裁壓迫香港人與新疆地區穆斯林的中方官員,同時指控中國秘密派遣軍方人士竊取商業、軍事甚至醫療機密,美國的反制措施近期不斷出台。在7月21日罕見下令中國駐休斯i頓總領事館72小時內關閉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3號周四發表了題為“中共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的主題演講,呼籲“自由世界”戰勝中共化身的中國“新暴政“,他也是一個月來美國第四位發錶針對中國主題演講的美國高級官員。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7月23日在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發表演講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7月23日在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發表演講 REUTERS - POOL
廣告

蓬佩奧:習近平是“破產的極權主義思想真誠追隨者”

蓬佩奧周三發表演講的地點在加州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的選擇絕非偶然,且極具象徵意義,正如他在演講中指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971年秘密訪中明年將屆滿50年,後年就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50周年。而美方過去以為與中國交流能帶來光明的未來,中方會承諾在國際上禮讓與合作。但美國與中國交流並未帶來尼克松所希望帶來的改變,自由國度的政策讓中國衰退經濟復蘇,卻到頭來被反咬一口。50年後,美方認為繁榮將無可避免使中國自由化,並促使其對外變友善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說,自由世界歡迎中國人民,中共卻剝削利用自由開放的社會,派遣政治宣傳人士進到記者會、研究中心及校園;自由世界提供中國特別經濟待遇,北京卻要求西方企業對人權侵害噤聲,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門票;自由世界將台灣友人邊緣化,台灣之後發展成蓬勃民主。

蓬佩奧還表示,中國在國內越來越威權,而且越來越咄咄逼人地敵視世界其它地方的自由。自由國度也該努力捍衛自由及拿出作為,並知道該如何保護自身國安、經濟繁榮與理念,不受中共觸角影響。他也呼籲其他國家效法美國,要求中共確保互惠、資訊透明及責任追究。

他認為,要真正改變中共的唯一方式,是要以中共領導人的行為而非言語作為行動依據。美國前總統里根處理蘇聯的作法是“信任,但要查證”(trust but verify),但他認為處理中共要“不信任且要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

對於如何做,蓬佩奧舉例說,美國這周要求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關閉,不久前也修改了美國南海政策。蓬佩奧說,休斯頓領事館是“間諜和盜竊知識產權的平台”。但他也表示,改變中國不能只靠強硬作為,也必須與中國人民交流並賦予他們權力。他說,他採取“親身外交”,曾與逃脫新疆集中營的維吾爾族、六四天安門事件倖存者等會談,兩天前也在倫敦與香港自由鬥士羅冠聰會面。他警告:“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中共,中共將會改變我們。我們不能因為舒適或方便,就回到過去作法。”

法新社報道指出,蓬佩奧的講話中也罕見地對一個世界強國的領導進行嚴厲抨擊,他譴責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是“破產極權主義思想的真誠追隨者”。在演講中也曆數總統特朗普面對中國採取的堅定策略,多次提及,對美國而言,中國現在等同於”威脅“和”危險”。

華春瑩:蓬佩奧對中國搞新“十字軍東征”

中國方面也立即對蓬佩奧的講話做出了回應,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華春瑩於北京時間24日上午也在個人推特(Twitter)以中英文發文表示,蓬佩奧的演說表明他想把自己塑造成21世紀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對中國搞新“十字軍東征”。或許是對應蓬佩奧所言的“自由世界”戰勝中共代表的中國“新暴政“ ,華春瑩說,“現在是到了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站出來阻止他(蓬佩奧)給世界造成更大危害的時候了”。 華春瑩所指的杜勒斯是第52任美國國務卿,也是美蘇冷戰早期重要人物,主張強硬態度對抗蘇聯。

紐時:中國反擊美國如走鋼絲般危險

對於中國會如何反擊美國,來看看《紐約時報》的分析。紐時指出,中方揚言反擊之餘也要避免與美國撕破臉,防止經濟受創、進一步陷入國際孤立,目前的處境如走鋼索般危險。分析認為,面對美方頻頻發動攻勢,北京高層防止雙邊關係徹底瓦解的選擇有限。美中一旦撕破臉,近期與印度、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爆發爭端的中國在國際社會恐更形孤立,深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的經濟也可能更加受害。

 紐時還認為,中國高層官員似乎不太願意讓中美關係更加緊張,擔心任何動作都可能落入美國總統特朗普爭取連任的圈套。但中國政府鼓動的民族主義要求領導人強硬應對外在挑戰,使得北京當局面對華府連串攻擊時無法顯得軟弱,如何妥善因應,內部見解愈來愈分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