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跨大西洋關係

從特朗普到拜登:對華政策 可和歐美 可分歐美

1月6日美國國會正在走程序確認拜登勝選的時候, 呢喃對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訪問學者Liselotte Odgaard做了採訪,關注由特朗普到拜登,可能會出現的跨大西洋新格局,以及中美歐大三角在拜登任期間可能出現的新變化。面對中國和美國,歐盟該如何自處?中國,或者對華政策,在跨大西洋新關係中,會扮演何種角色?點擊以下視頻,看看她的分析。

Liselotte Odgaard接受本台遠程採訪
Liselotte Odgaard接受本台遠程採訪 © RFI/ Ninan WANG
廣告
Liselotte Odgaard接受本台遠程採訪
Liselotte Odgaard接受本台遠程採訪 © RFI/ Ninan WANG

 

Ninan WANGLiselotte Odgaard你好,新年快樂,謝謝你接受這次採訪!你現在在哈德遜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美歐關係。事實上全世界都在聚焦中美歐大三角有可能出現的新關係,特朗普總統在中國事務和歐洲事務上留下了豐厚外交遺產:美國優先,關稅武器化,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重新考慮美國對北約歐洲貢獻等等...現在法國,德國還有一些歐洲國家公開前瞻跨大西洋新時代,而中國卻似乎對改善中美關係持有很少的幻想。你認為拜登會繼續對華強硬嗎?拜登是否無論是從人權還是到戰略的體制兼容性都會繼續對華強硬,但更加可預測?

Liselotte Odgaard:我的觀點是,特朗普和拜登對華政策區別,不會有一些人想得那麼大。很顯然,兩者的風格截然不同,僅就此一點,我認為我們會更可預見,更穩定,尤其是面對中國,尤其是在中國和西方之間。但我認為一旦拜登開始抓對華政策,會繼續特朗普政府的一些點。拜登抓起對華政策,這可能要有一年時間,畢竟他當選,是為了帶領美國回歸,確保美國國內經濟重振,我看不到拜登有任何跡象會改變美國從中國經濟與技術脫鉤的戰略。在這方面,拜登可能會推出比特朗普時期更溫和的版本,但本質會繼續,他的手段將會更文明,但我認為會繼續強硬:因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都在對華強硬上意見一致,就算是拜登想要減輕美國對華強硬度,中國也是會想和美國脫鉤的。所以,就算是出現了不想朝着中美脫鉤行進的意願,美國也得跟着往前走。因為中國已經醒悟,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經濟互相依存性,靠不住,中國意識到,不能依賴西方,這對中國來說不是獲取供給,獲取市場的安全途徑。

Ninan WANG拜登的中國政策顧問很多來自奧巴馬政府,當時的美國想把中國變成一個更民主,更寬容,更守法守規的國家,但卻無果而終。拜登對華,會在多大程度上和奧巴馬時代區分開來?

Liselotte Odgaard:現在情況不同了。你知道,美國不再相信通過社交就能把中國變成自由派大國,不會變成歐洲國家和美國定義下的自由主義大國,而且中國也在通過一帶一路和經濟前瞻等,高調尋求替代性的世界秩序。中國也在各領域創建標準,試圖改變這一體系的價值觀,比如通過聯合國行動,中國不僅是接受聯合國框架,中國試着改變規矩,比如在聯合國人權委和理念相同的威權國家合作,改變可被接受的價值觀,等等。我認為這是如今的挑戰,所以我並不認為美國會試圖對中國更寬容,或者勸說中國。

Ninan WANG歐盟自從中美貿易戰以來,處在一個棘手的位置上,而近期歐盟與中國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原則談判,這也引發了不解。不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的團隊,都對歐盟對華態度表達了關切。歐洲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如何自處?這會在拜登任期間如何變化?中國,或者對華政策,在各方面的跨大西洋新關係之下,會扮演何種角色?

Liselotte Odgaard:我認為對華政策很重要,它可以成為一股力量,把歐美拉得更緊密,或者把歐美分來。歐洲和美國在面對中國的目標上,具有很大的共識,歐美雙方都認為,中國在軍事上太咄咄逼人,在市場經濟上違反規則,認為中國強制合資,等等;但是如果你去看歐美各自的手段方式,就會發現兩者出現了差異,處理中國問題,歐美方式不一致。所以歐美雙方需要同意使用不同方式,來達到共同的目標。或許在拜登治下,美國會聯動歐洲,動用更多的多邊機構,但美國仍然會採取一種衝突性質的,挑釁性質的態度來對待中國,將會比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更挑釁更衝突化,這一點上不會有太多的變化。所以重要的是,歐洲和美國需要圍繞他們的共同目標來合作,同時接受手段上的不同。

歐洲將會試着讓自己作為一個中間力量,在中美之間不選邊站,但儘管如此,歐洲依然會希望和美國更近,因為從根本上來看歐美雙方都捍衛自由世界秩序,而這一點對歐洲來說比其他任何都要重要。因此,歐洲依舊會是美國的盟友,但同時會有更加獨立的利益點。歐洲也會希望和中國保持高量貿易,而這是美國不太可能會做的。歐洲不喜歡脫鉤這個概念。所以會出現可能讓歐美不睦的重要事件,這意味着歐洲不再願意如此依賴美國,歐洲會尋求戰略自主,這意味着美國不能永遠期望歐洲會一直跟隨美國走,這種時代已經結束了,美國需要習慣於此。而我認為這一趨勢不會因為拜登的勝選就停止。

美國會繼續要求歐洲為歐洲自身安全付出更多,因為美國和歐洲對一個問題有稍微不同看法:什麼才是主要威脅?這也會繼續讓歐美之間出現波動。對美國來說,中國很顯然是最主要的競爭者,中國對美國的世界地位造成了威脅。中國不僅通過經濟,工業,科技政策,價值觀等,對美國直接發起挑戰,同時還對美國作為全球主導力量的核心能力發起直接挑戰。歐洲不面臨這種挑戰,這意味着歐洲和許多其他的比如亞洲中間力量一起,比如韓國,印度,新加坡,許多這樣的國家對選邊站並不感興趣,歐洲也不懷揣需要和中國展開全面競爭的想法,或者動用嚴厲而挑釁的方法來對付中國。歐洲同意,中國政策有很多問題,尤其是經濟工業和科技政策,但歐洲想展示給美國,通過外交也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並展現給美國,可以推動中國選其他的路,因為歐洲有大的經濟體量。而中國適應歐洲,是對中國有利的。這就是歐洲眼裡,與中國打交道的方法。

歐洲在2020年末和中國達成了投資全面協定的原則談判,具體各項還需要一一批准落實,還需要時間,預料不會在2022年前完成。但歐洲通過這項協定,已勸服中國,懂得歐洲應當擁有中國科技裝件市場入口;勸服中國,需要在國家補貼,如何使用國家補貼等領域更透明;勸服中國,應該在協議覆蓋的領域就強制合資出台禁令,這涵蓋了至少一部分科技領域。歐洲在拜登正式就職之前和中國簽了這一協議,這是為了展示給美國,歐洲打算繼續通過其巨大經濟能力,促使中國改變路線,歐洲也打算繼續通過外交和協議途徑和中國來往,而不採用美國選擇的強硬手段。這會繼續在跨大西洋國家關係中激起漣漪。

同時你也看到了,歐洲和中國簽了協議,招來許多指責,批評聲音認為,中歐協議會阻止拜登對歐洲採取主動,決定該如何面對中國,因為歐洲已經設定了一個路線,歐洲既然設定了這個路線,就不太可能會偏離這個路線。在我看來,從歐洲角度來看與中國簽署協定,這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因為這體現出,的確,我們可以和美國有更好的關係,但美國必須明白,歐洲可能不會一直採取美國要求歐洲採取的手段。與此同時,成為更加獨立強大,可自己保護自己的歐洲,是有代價的。對歐洲來說,威脅主要來自俄羅斯:俄羅斯在中東和北非,被歐洲視為其主要威脅,而歐洲雖然也認為中國是一個安全上的,或至少一個戰略上的對手,歐洲還是不把中國視為其主要的對手。單就這一點,歐洲對華利益,就和美國不同。

歐洲不願把中國變成全面敵人,也不願意使用美國那種強硬手段,這一切都會在拜登治下繼續進行。但這並不意味着特朗普的跨大西洋政策沒有可改進的地方。但這需要美國接受一點,那就是如果想要一個更強大獨立自信的歐洲,如果美國想要一個這樣的歐洲,在印太地區幫助美國,那美國就需要明白,歐洲也要尋求自己的利益,並不會總和美國一致。因此拜登的工作就涉及和歐洲談,雙方如何更好聯動,弄清美歐到底在中國問題上有何共同點,有何差異點。

我認為美歐在對華問題上有很多共識,因為在基礎目標上,兩方一致。歐洲明白,中國是另外一種大國,與之合作,是有限制的。因此歐洲會繼續優先將美國視為自己的夥伴。歐洲其實在特朗普任期內就一直在展現這一點,只不過特朗普把歐洲和中國鎖在了一起,特朗普指責歐洲像中國一樣,搭美國經濟的便車,吸取美國經濟養料。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爭吵不斷升級,例如在科技領域,而這會繼續下去。

歐盟近期提出一項草案,瞄準中間平台,阻止其具有偏向性的選擇,在科技領域,歐美關係可能會變差,可能會出現歐美科技戰。這將會很糟糕,因為中國將從這種跨大西洋科技戰當中獲利。我們現在希望拜登通過更加外交的途徑,來確保更好的聯動,結束歐美之間的這類爭端。

歐洲同樣不滿意中國對台灣的政策,對香港問題也發出了制裁信息,也不滿意中國在中印邊境的事端,南中國海政策,並譴責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族人,西藏人的方式。美國也這樣做了,歐美是擁有共同價值觀的,都想保存自由主義世界秩序,包括政治和公民價值觀。歐洲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在這一領域給美國提供支持的,因為談到亞洲致力於自由派世界秩序的話,首先很多亞洲國家並不自由主義。就算它們是自由派,也是限於經濟問題,而非在政治或者人權方面。所以,美國有需求和歐洲合作,來鎖定共同目標,同時共同遏制中國在經濟和工業上的違法行為與軍事專斷。我認為拜登時期會容易一些,但這一程序早已在特朗普時代開始了。走向歐美協同聯動的共識是存在的。法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增強着軍事角色,法國拽着歐洲國家走,現在德國也加入了法國,德國近期的印度太平洋政策受到了特朗普領導的美國的歡迎。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為了展現對自由航行的支持,在南中國海展開活動,支持美國的努力,但並不像美國一樣,歐洲不會航行到距離中國和其據點太近的地方,因為歐洲並不想通過這種方式過分挑釁中國。而事實上美國也接受了,美國認為最重要的是歐洲開始在印太留下軍事足跡,這是符合美國目標的。和盟友與夥伴合作,目的是防止中國在相關地區展現出軍事侵略性,觸犯國際法。所以我並不認為面對中國,跨大西洋關係十分糟糕,對初始者來說並不差。當然你聽到過高層政策常常出現爭吵,但在下面,一些領域的合作聯動已經進展得相當成功。

歐洲也在歐盟框架促進強化印太軍事足跡,方式就是創建一些框架,來支持想參與的各方。因為不會有歐盟27個成員國一起同意在印太扮演角色:那裡很遠,不是所有國家都同意印太政策,但歐盟能做的,而且不斷強化去做的,是給予那些想參與的國家以支持,同時不強迫所有成員國一同參加;創建框架,讓想參加的成員國,在印太留下歐盟的軍事足跡。他們可以往前衝,得到歐盟的某些方面的幫助,同時歐盟不必等所有的成員國都同意參與這些行動,這也是為什麼歐盟目前在這方面比較有效率的原因。我只是在想,拜登政府是否會朝着(像歐洲這種方式)路徑行進,因為美國兩黨共識是對華強硬,認為可以信任與中國簽署的協議,這種日子已經結束了。美國人已經不想繼續嘗試這條路了。這將會繼續在某種程度上,讓美國和歐洲對華產生分歧。這也是為什麼強有力協同聯動十分重要,以避免歐美爭吵不休,如果歐美爭吵不休,將無法面對中國。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