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發表時間: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什麼?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抗疫成功是否意味着今天是中國的高光時刻?「中國時刻」的提法掀起學界大辯論。美國抗疫失敗,死了二十八萬多人,而中國只死了四千多人,對比強烈。身處「儒家文化圈」的日韓、台灣、新加坡都在抗疫中勝過歐美。中國由於組織化社會的強大動員能力與紀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社會底色,重視集體的共同利益,客觀上衝擊美國秩序,映照美國極端個人主義的制度失控。中國如今是內部凝聚力最強的時刻,而美國則面對南北內戰以來最撕裂的時刻。

亞洲周刊: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亞洲周刊: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亞洲周刊
廣告

「中國時刻」的概念來源是怎樣的?

「中國時刻」的提法由中國新儒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姚中秋首倡,「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是他與法學家高全喜在二零一二年共同提出的概念,意指世界歷史將會在某個時刻受中國施以極大影響力,甚至受中國主宰。

「中國時刻」構想的提出是否面臨挑戰?

在中國國內,「中國時刻」的論述無疑引起了不少質疑,思想史名家葛兆光就曾經指出,「中國時刻」的提倡者的想法是「頗聳人聽聞」的。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則認為「中國時刻」的論述大而無當,他指出「中國時刻」在方法論用整體論把複雜的中國概括會出現很多漏洞,也沒有關注到眾多弱勢群體的命運。

「中國時刻」論述的支持者,尤其是提出者,對此有什麼回應嗎?

提出中國時刻這一概念的姚中秋教授認為,中國近些年的飛速發展以及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出色表現證明了,世界歷史確實處於中國時刻之中,而主導世界二百年的歐美思想體系已經失靈,未來二十年中國將進一步改變世界權力格局,創造性地構建中國新價值體系。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其他重要內容嗎?

本期亞洲周刊還報道:澳門長大、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的港樂新駐團指揮廖國敏,抱定音樂夢想,把握人生機會,與他音樂和人生道路的共同伴侶、台灣大提琴手黃筱軒一起,譜寫屬於兩岸四地華人的傳奇樂章。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