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國央行的儲備貨幣結構未來可能出現更明顯的改變

發表時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戰略、政策及檢查部專家Martin Mühleisen, Alina Iancu, Neil Meads 和 吳一群最近發表文章, 提出各國央行儲備貨幣的構成未來有可能出現更具活力的轉變。近期簽署的“亞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可能表明,當前在國際儲備中佔比較小的其他貨幣可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在今天的節目里,我們向大家介紹這篇文章。文章目前,全世界約有180種主權貨幣,但只有少數貨幣被廣泛用於國際交易,這些貨幣包括美元、歐元,以及使用比重比較低的日元、英鎊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章在一個全新的數據集基礎上,分析了近幾十年來各國央行儲備貨幣持有的構成情況和驅動因素,以及這些驅動因素髮生的變化。

一個主要的發現是,鑒於美元(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歐元)的國際主導地位,截至目前,各國央行持有儲備的幣種構成變化都很小。

例如,儘管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民幣在全球交易(如發行外債或全球外彙市場交易)中只佔很小比重。

這篇文章還發現,金融聯繫似乎是儲備貨幣持有變化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且其重要性在過去十年中與日俱增。這表明,只要美元繼續主導全球金融和貿易,它作為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看來就將持續下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章表明,一些經濟和金融方面的趨勢可能影響未來外彙儲備的幣種構成情況。地緣政治和技術發展可能與經濟因素同樣重要,再加上當前的新冠疫情,可能會加快未來的轉變。這些轉變的潛在驅動因素包括:

國際金融格局的轉變。 市場對歐盟今年10月的大規模發債反應強烈,凸顯了對於美元計價債券替代品的潛在需求。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可以發行更多以新興債權國(如中國)貨幣計價的債券,以幫助滿足更大的融資需求。 公共債務以哪一種貨幣計價,是決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外彙儲備幣種構成的一個尤為重要的因素,這可能反映了各國央行對衝債務相關風險的意願。

不斷變化的貿易聯繫和計價做法,也可能使國際貨幣需求發生轉變。新冠疫情和近期的貿易緊張局勢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目前,各國比以往更關注確保關鍵的物資供應。向本地化生產轉型將減少對國際貨幣的需求。同時,降低對任何單一貿易夥伴的依賴性,可能促進貨幣需求的多樣化。近期簽署的“亞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個地區15個國家之間的自貿協定——可能表明,當前在國際儲備中佔比較小的其他貨幣可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債國的政策可信度是其貨幣公信力的基礎。新冠疫情凸顯了當前和潛在發行國有必要制定健全的衛生和經濟政策,以維持增長潛力。

貨幣的國際使用情況也可能反映戰略考量。例如,有關儲備貨幣構成組合的決策可能會受到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因素的影響。貿易緊張局勢和國際制裁的影響,可能促使各國考慮調整持有的外彙儲備,推動發行國實現本幣國際化。

疫情加快了金融和支付技術的進步。 歐洲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等正在探索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這可能會增加對其貨幣的需求。

更先進的技術平台也可以幫助新貨幣克服現有貨幣的一些優勢。根據公共或私人數字貨幣的採納和使用情況,各國央行可能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其外彙儲備的幣種構成和持有方式。

當前,沒有跡象表明各國央行儲備貨幣的構成出現了重大變化。但我們不應認為,近幾十年來如同冰川移動般的緩慢變化就能代表未來的走向。全球經濟和金融趨勢以及地緣政治和技術發展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更具活力的轉變。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